周志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玄奘的《放光般若波罗蜜经颂》,全文如下: ``` 放光二大士赞 人趣可学道,乃为淫事苦。 生那落迦中,方无淫欲乐。 众生如犛牛,爱此贪欲尾。 异哉两童子,藕花中化生。 对天龙鬼神,作大师子吼。 我若从今始,起于贪欲心。 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佛。 以是因缘故,证色身三昧。 我亦于今日,复作师子吼。 若从今日始,不断贪欲心。 是则为灭绝,十方三世佛。 愿如二大士,持心等虚无。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六注茶半托迦尊者 - 绣释迦像: 描述的是一幅描绘释迦牟尼佛的绣画。 - 并十八罗汉: 指的是这幅绣画中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还包含了其他十八位罗汉的形象。 - 赞: 这里应该是一首赞美这些画作的诗或文章。 - 第十七注茶半托迦尊者: 根据前面的解释,我们知道这是第十六位被提到的尊者,即茶半托迦尊者。 2. 心花开敷,行象明洁。 -
【译文】 夷奴碾茶,愚中有慧。 走鹿卧地,动中有止。 而师持麈,闲坐俯视。 曾见佛来,法法如是。 【注释】 “夷奴”:指僧人。碾茶:用碾子碾茶叶。 “愚中”:指人的智慧与愚钝并存。 “走鹿卧地”:意谓像鹿在地面上行走一样,没有停止的意思。 “师”:对僧人的尊称。 “麈”:佛教用的拂尘,用来打坐时驱散心念,保持静谧。 “闲坐俯视”:指僧人坐在寺庙里静静地坐着,俯视着一切。 “曾见佛来”
诗句释义: 1. 风度凝远,支颐而倦。 - 形容人的神态显得深沉、庄重,如同一座高耸的佛像,让人感到敬畏。 2. 看此宝塔,至身出现。 - 比喻某种境界或成就,如同一座高大的宝塔,让人心生敬仰。 3. 戏蛮弄毬,引此稚兽。 - 描述一种轻松愉悦的场景,仿佛在玩弄球类游戏,吸引着一群小动物。 4. 万用不藏,如日之昼。 - 形容事物具有广泛的作用和能力,就如同太阳一样普照大地,无处不在。 译文: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蛮奴鹤立,盆花置前。 【译文】蛮奴站立如鹤,盆花摆放在前方。 【注释】“蛮奴”是人的名字,这里指一位身材高大、仪态端庄的人物;“鹤立”形容其站姿优雅,像一只鹤一样挺拔;“盆花”指的是放置在前面的一盆盛开的花朵。 倚杖屈足,颔髭虬然。 【译文】倚着拐杖弯曲双腿,颔下的胡须像龙一样蜿蜒。 【注释】“倚杖”指拿着拐杖,表示其年迈或不便行走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三因羯陀尊者情无住著,袒而凭几。 侍僧击磐,狻猊卧戏。 石屏倚天,下迸流水。 水声触眼,石光到耳。 释义: 1.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三因羯陀尊者 2. 情无住著,袒而凭几。 3. 侍僧击磬,狻猊卧戏。 4. 石屏倚天,下迸流水。 5. 水声触眼,石光到耳。 注释: 1.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三因羯陀尊者:这是一首赞美因羯陀尊者的诗歌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诗句: 1.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半托迦尊者:这句诗描述了一幅画作,其中包含了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以及他的十八位弟子。其中提到了“第”和“半”,这可能是在指画作的序号或者是对某一部分的描述。 2. 手虽有拂,境以无尘。:这句话描述了手虽然有拂尘,但境界中却无尘埃。拂尘通常用于清洁,而这里用来形容心境清明,没有杂念。 3. 出三毒梦,乘五色云。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 诗句: 1. 苾刍捧塔,示空寂身。 注释: 苾刍:指出家修行的佛教徒。 塔:指佛塔,象征修行成就。 示空寂身:表示修行者内心的空虚和寂静。 2. 于菟对我,示心境真。 注释: 于菟:古时对狗的一种称呼,这里指代修行者。 对我:表示修行者对待他人的态度。 示心境真:表示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是真实的,不虚伪。 3. 手把宝书,而不展玩。 注释: 宝书
注释: 1. 纵倚箕踞,莫不是定。意思是:无论怎样倚靠着坐着(箕踞),都是因为心里有定力。 2. 毒既止息,邪亦自正。意思是:毒素已经停止,邪恶也会自然地改正。 3. 钵花自香,蒲扇闲把。意思是:莲花在钵中自然散发出香气,我拿起蒲扇轻轻扇动。 4. 目视云霄,我相未舍。意思是:眼睛注视着天空,我的本性还没有放弃。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佛教人物的赞诗。诗人通过描绘佛像和十八罗汉的形象
诗句注释: -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这是一首赞美佛像和其背后的十八罗汉的诗歌。 - 闲提数珠: “闲提”意为轻松地提起,“数珠”指佛珠,是修行时用于记数的工具。 - 背坐危石: 在高高的岩石上背对着坐下。 - 捉锡山童: 指在山上捉到的小猴子或其他小动物。 - 越树而剧: 越过树木到达某个地方。 - 象衔藕花: 大象用鼻子叼着荷花(藕花)来到寺庙中。 - 六根妙同: 六根指的是佛教中的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