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蕙
六世祖师画像赞 四祖 破头峰下,龙象杂遝。 - 破头峰: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一座山峰,因山势险峻,有如破开头颅一般而得名。 - 龙象杂遝:形容六世祖师像龙和象一样威严而庄重,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形象特征。 - 衣付小儿:意思是将袈裟交给年轻的弟子们去穿,强调祖师对后辈的悉心指导和关爱。 - 道传懒衲:指祖师教给弟子们修行之道,希望他们能够轻松自在地生活,不受世俗束缚。 - 乃尔相违
六世祖师画像赞(初祖)妄想无性,证不灭受。 前圣所知,转相授手。 风烟花开,器界以形。 霜露果熟,王子乃生。 护持佛乘,指示心体。 但遮其非,不言其是。 婴儿索物,意正语偏。 哆啝之中,语意俱捐。 注释: - 妄想无性:妄想是指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称之为“无性”。 - 证不灭受:证是指修行、证悟的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称其为“不灭”。受是指受持佛法,接受真理的教诲。
这首诗的翻译是:六世祖师画像赞 二祖 顶峰朝露,神光夜生。 堪任单传,荷担上乘。 自寻其心,不见归宿。 如视环轮,求其断续。 用狱除间,履瘦知肥。 淫坊酒肆,尽其尘机。 雪中斫臂,愿续佛寿。 儿孙闻之,竖毛呵手。 注释: 1. 顶峰朝露:形容六世祖师如同山峰上的朝露一样,纯洁而明亮。 2. 神光夜生:指六世祖师的法光照耀着夜晚。 3. 堪任单传:指六世祖师可以独自传授佛法,没有依赖。 4.
译文: 在六道轮回的暗昏之中,不妨碍光明与洁净。毫厘之间没有差错,能证明甘露可以消灭烦恼。但只露出赤色的脑袋,特讳名氏以避世人之眼。远离尘世纷扰,超越情欲,欲尽世间一切牵挂。隐居溪海山中,身着麻衣风帽。悠然自得地往来于世间,披着粗布衣服却怀抱珍宝。一心一意追求真理,将名声与财物一并抛弃。后世子孙无人知其踪迹。 注释: - 六道暗昏:指六道轮回中的昏暗不明。 - 不碍明洁:不受外界干扰
第十五祖真赞 石彪肉醉,木驹夜嘶。 我此三昧,非识情知。 应缘而现,不落思惟。 是故钵水,以针投之。 如仲尼韶,如子期琴。 又如萧何,而识淮阴。 无言可寄,无迹可寻。 粲然现前,传之以心。 穴像之目,我岂慢神。 指树之耳,我知其因。 物我如是,所立皆真。 随其妙用,见我全身。 稽首真慈,为僧中王。 如万星月,见者清凉。 尚以众生,不信为伤。 盖盲者咎,非光掩藏。 注释: 1. 石彪肉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诗《李伯时画弥陀像赞》。下面是对诗歌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以慈为室,以忍为衣。”:这两句描述了弥陀佛像的特点。"慈"代表慈悲,"忍"代表忍耐,都是佛教中的重要品质。 2. “法空为座,示同体悲。”:这里强调了弥陀佛像所代表的无我、平等和大悲的精神。"法空"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观点,即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空的,没有固定的自性。"示"在这里表示显示或示范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南台寺飞来罗汉的诗句。诗人通过描绘罗汉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对佛陀教诲的理解和领悟。以下是逐句释义: 1. 惟毗尼藏,称性之印。 注释:只有毗尼藏才是佛陀的真身。 2. 印一切法,无有少剩。 注释:佛陀的教诲如印,无所不有,无所遗漏。 3. 而此尊者,跏趺不瞬。 注释:这位罗汉安详地坐着,目不转睛。 4. 外寂中空,幻灭都尽。 注释:外表宁静,内心却空灵透彻,虚幻消失殆尽。
这首诗赞美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和其所代表的精神境界。首先,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这里,诗人认为观音菩萨的声音、语言和形体是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因此被称为“光世音”。 诗人继续解释为什么称观音为“寂静音”:“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这里,诗人强调了观音所发出的慈悲声音,虽然有声有色,但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心灵上的体验和感受,所以称之为“寂静音”。
无为山十生观音赞 死生二法,了无实相。 世骇异之,堕颠倒想。 公独不然,十生一念。 化缘之迹,皆可考验。 一切声音,当以眼听。 俱不相参,以本寂静。 要如菩萨,色相对现。 何以必之,我有大愿。 注释: 1. 死生二法,了无实相。 死生是两个不同的状态或境界,而它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2. 世骇异之,堕颠倒想。 世人对此感到惊讶和困惑,陷入了颠倒错乱的思考。 3. 公独不然,十生一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分析每一联的大意,最后概括全诗的内容、主旨和情感等。“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意思是自己能够讲经说法而不用像;眼里已经看到了佛。“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愿持此大解脱门”意思是希望拥有这一大开示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