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
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
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
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
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
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
这首诗赞美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和其所代表的精神境界。首先,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这里,诗人认为观音菩萨的声音、语言和形体是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因此被称为“光世音”。
诗人继续解释为什么称观音为“寂静音”:“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这里,诗人强调了观音所发出的慈悲声音,虽然有声有色,但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心灵上的体验和感受,所以称之为“寂静音”。
诗人描述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这里,诗人指出观音菩萨的形象是通过声音和语言来表现的,而非通过视觉看到,这是观音菩萨形象的一种独特之处。
诗人描绘了观音菩萨的智慧:“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这里,诗人以观音的名字和形象为基础,进一步描绘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即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声音传播智慧。
诗人探讨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之间的关系:“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这里,诗人认为观音菩萨的声音能够达到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从而让耳朵听到的声音更加清晰,如果耳朵不能看见东西,那么观音菩萨的慈悲就达到了一种寂灭的境界。
诗人表达了他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 这里,诗人认为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是相互关联的,他无法将两者分离开来看待,因为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都是纯净无暇的,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
诗人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这里,诗人以无执着和无分别的态度来解释观音菩萨的形象和智慧,他认为观音菩萨具有超越众生的智慧和慈悲,能够照亮一切众生的心灵。
诗人赞美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及其所带来的好处:“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这里,诗人赞美了观音菩萨的形象,认为观音菩萨的形象美丽无比,仿佛在虚空中显现出来,给众生带来无尽的欢喜和安宁。
诗人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这里,诗人赞美了观音菩萨的形象不是用笔墨所能描述的,它充满了神奇和魅力,足以让佛子们感到深深的敬仰和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观音菩萨的描述和赞颂,表达了诗人对观音菩萨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