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为室,以忍为衣。
法空为座,示同体悲。
四十八愿,为世所归。
如日没时,鸟接翅飞。
大哉甘露,妙法总持。
令我观门,洞开坦夷。
谛见自心,妙绝知思。
是皈依处,真不思议。
律我意马,使不妄驰。
光明现前,见白莲池。
不假中阴,屈伸顷时。
欣然化生,如八岁儿。
何以至此,请审思之。
皆我精进,想力所持。
稽首妙湛,不动巍巍。
令一切众,绝痴暗疑。
有同愿者,但瞻导师。
脱然蝉蜕,出五浊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诗《李伯时画弥陀像赞》。下面是对诗歌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以慈为室,以忍为衣。”:这两句描述了弥陀佛像的特点。”慈”代表慈悲,”忍”代表忍耐,都是佛教中的重要品质。

  2. “法空为座,示同体悲。”:这里强调了弥陀佛像所代表的无我、平等和大悲的精神。”法空”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观点,即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空的,没有固定的自性。”示”在这里表示显示或示范,”同体悲”指的是对所有众生的悲悯。

  3. “四十八愿,为世所归。”:表达了信徒对佛的无尽敬仰和虔诚。四十八愿可能是指信徒向佛祈祷的四种主要愿望,代表了他们对佛陀的深深信仰。

  4. “如日没时,鸟接翅飞。”:比喻佛陀的教导如同光明在黑暗中显现,引导人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5. “大哉甘露,妙法总持。”:这里赞美佛陀的教诲就如同甘露一样珍贵,能够总持(总摄、统摄)佛法。

  6. “令我观门,洞开坦夷。”:表明佛陀的智慧能够开启人们心中的门户,让人的内心世界变得开阔平坦。

  7. “谛见自心,妙绝知思。”:强调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可以达到对真理的深刻理解。

  8. “是我皈依处,真不思议。”:指出佛教是真正的归宿和解脱之道。”皈依”在这里意味着归依或皈依,是佛教徒表达对佛法的信仰和承诺。

  9. “律我意马,使不妄驰。”:比喻佛陀的教诲像缰绳一样控制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10. “光明现前,见白莲池。”:描绘了佛陀的智慧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使他们看到了内心的净土。

  11. “不假中阴,屈伸顷时。”:暗示佛陀的教诲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条件,而是直接作用于心灵。

  12. “欣然化生,如八岁儿。”:比喻佛陀的智慧能够使人们在痛苦中得到解脱,如同一个小孩从苦难中诞生般。

  13. “何以至此,请审思之。”:询问读者是如何到达这个境界的,并鼓励他们深思。

  14. “皆我精进,想力所持。”:强调个人的努力和信仰对于达到这个境界的重要性。

  15. “稽首妙湛,不动巍巍。”:表达对佛陀智慧和力量的尊敬和赞叹。

  16. “令一切众,绝痴暗疑。”:指出佛陀的教义能够解除众生的迷惑和疑虑。

  17. “有同愿者,但瞻导师。”:鼓励那些与佛陀有相同愿望的人,只需仰望导师即可获得指引。

  18. “脱然蝉蜕,出五浊泥。”:比喻摆脱世俗的束缚,如同蝉脱壳般自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伯时画作中的弥陀佛像的描述,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慈悲、忍辱、智慧和解脱。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典故和象征,通过这些形象的语言,传达了对佛陀教诲的崇高敬意和对心灵解脱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宗教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