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奴碾茶,愚中有慧。
走鹿卧地,动中有止。
而师持麈,闲坐俯视。
曾见佛来,法法如是。
【译文】
夷奴碾茶,愚中有慧。
走鹿卧地,动中有止。
而师持麈,闲坐俯视。
曾见佛来,法法如是。
【注释】
“夷奴”:指僧人。碾茶:用碾子碾茶叶。
“愚中”:指人的智慧与愚钝并存。
“走鹿卧地”:意谓像鹿在地面上行走一样,没有停止的意思。
“师”:对僧人的尊称。
“麈”:佛教用的拂尘,用来打坐时驱散心念,保持静谧。
“闲坐俯视”:指僧人坐在寺庙里静静地坐着,俯视着一切。
“曾见佛来”:意谓曾经看见佛法到来。
“法法”:佛教用语,意为一切法都是平等、无差别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全诗通过描绘僧人形象和行为举止,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感悟。
第一句“夷奴碾茶,愚中有慧”,以夷奴(即僧人)碾茶为引子,表现了其智慧与愚钝并存的特点。这里的“愚中”指的是人的智慧与愚钝并存,而“慧”则是指僧人的智慧。第二句“走鹿卧地,动中有止”,描绘了僧人行走时的动作与神态,表现出其稳重、沉着的性格特点。第三句“而师持麈,闲坐俯视”,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行为举止,他拿着拂尘,安静地坐着俯视着一切。第四句“曾见佛来,法法如是”,则是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感悟,他认为佛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切都是平等、无差别的。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形象的描绘与对佛法的理解与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