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诗句: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译文:西湖的苏堤上,杨柳覆盖着整个长堤,万朵花儿在微风中摇曳,让人分不清方向,但景色依旧美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苏堤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苏堤春晓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中的“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一句,更是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静谧而又美好的春日午后
【注释】 葳垂:花枝低垂。 宛:仿佛,好像。 恋:依恋。 怜:爱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三句,每句七个字,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前两句写花鸟的情态;后一句写鸟对花的怜爱之心。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花比作美人,以“宛”字写出了花与枝头的亲密关系,用“恋”字写出了鸟对花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则从侧面点出鸟自怜花好的原因。 此诗以“花”和“鸟”为题,实际上写的是“花”
近水宛芬芳,临风淡容与。 不见采芳舟,疑逢戍边女。 这首诗是张宁的《沈启南墨菊木兰二首·其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边疆战士的尊敬。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这首诗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近水宛芬芳,临风淡容与" 描述了一幅水边景色,水面上泛着微微的芳香,风吹过时,水面泛起轻微的波纹。这里的“宛”字用来形容水边的景色美丽而和谐
诗句原文: 爽朗忽苍茫,山高易夕阳。 百年歌舞地,消得几昏黄。 注释翻译: - 爽朗忽苍茫:形容西湖在夕阳下显得明亮而辽阔。 - 山高易夕阳:暗示山的轮廓在夕阳下变得清晰可见。 - 百年歌舞地:指雷峰塔,是古代杭州著名的娱乐场所,常有歌舞表演。 - 消得几昏黄:意味着这些繁华已不复存在,夕阳下的雷峰塔显得有些暗淡。 赏析:
【赏析】 此诗以三潭印月为题,描写了西湖夜景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首联“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诗人描绘了一幅月光洒满大海,三潭映入湖面的美好画面。这两句诗通过对月光和湖水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夜晚氛围。 颔联“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西湖夜景的美丽。这里,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船上的歌舞比作镜中的倒影,形象地展现了西湖夜色中的美丽景象。同时
【注释】 “藜杖”:藜,是一种草,古人常以之为杖。 “苏湾”:指杭州西湖的苏公堤,因唐代苏味道曾在此修筑堤防而得名。 “翠涨闲”:形容湖水碧绿,波光粼粼。 “惊闻”:惊讶地听到。 “双语鸟”:两种不同种类的叫声交织在一起。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漫步于苏公堤上时所见的景象:湖面宽阔,风平浪静,岸边柳树摇曳生姿。突然听到两只不同种类的鸟儿鸣叫,声音美妙动听,宛如在画船上。 整首诗意境优美
平湖秋月 风静片云消,寒波浸凉月。 疑有夜吟人,推篷落枫叶。 【注释】 ①西湖十咏:李载章为杭州西湖所作的十首诗。②平湖秋月:描写西湖秋夜的景色。 【译文】 湖面宁静,一片云彩消失不见,寒风吹过,水波荡漾,映出了清冷的月亮。 怀疑有人在夜晚吟诵,推开船篷,看到落叶飘落在水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描写了西湖的美景。首句“风静片云消”,描绘出一幅湖面宁静的画面
【注释】 ①曲院:指苏州的西湖。②荷风:“荷花之风”是泛指湖上吹来的凉爽的风。③采莲曲: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歌曲。④不见:指看不见采莲人。⑤棹(zhào):船桨。⑥菱(líng)叶:菱花,即菱叶,指荷叶。 【译文】 清凉的风吹过芳洲,荷花散发清香,随着水流荡漾。 不时传来采莲曲调,但看不到乘舟的人。 【赏析】 《西湖十咏》为李载章所题,共有十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九首,题为《曲院荷风》。“曲院”
【注释】 ①十咏:指南宋诗人李龏所作的一组七绝。 ②孤山:即白乐天《游小园不至》诗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的孤山;在杭州西湖上。 ③溪桥:指钱塘江边的断桥。 ④寒香:梅花的香气。 ⑤蓬户:蓬草编成的门户。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⑥驿使: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骑的马,这里指邮差。 ⑦途旅:路上的行人。此句意谓,因为梅花盛开,所以路上行人很多,但山人却不出来。 【赏析】
注释: 张南山二景 其二 旧日的朱红色大门和围墙已经不在了,但山中居住的子孙却能世代繁衍。 时值太平年代,春天的农事也早早开始了,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好好地耕种。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的诗,诗人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谐和自由。 首句“不见旧朱陈”,诗人开篇便表达了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同时暗示了山居生活的简朴和宁静。 次句“山居长子孙”,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