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诗句: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译文:西湖的苏堤上,杨柳覆盖着整个长堤,万朵花儿在微风中摇曳,让人分不清方向,但景色依旧美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苏堤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苏堤春晓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中的“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一句,更是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静谧而又美好的春日午后,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诗句: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译文:西湖的苏堤上,杨柳覆盖着整个长堤,万朵花儿在微风中摇曳,让人分不清方向,但景色依旧美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苏堤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苏堤春晓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中的“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一句,更是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静谧而又美好的春日午后,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审清楚题目要求,如本题“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赏析”,则答题时要先逐句解释诗意,然后赏析。 第一联,“一廛吾所受,三径旧曾游”,诗人以自己居处为“一廛”,而“三径”是陶渊明的故宅,他曾经在此“隐居”;这里诗人用典,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闲适之乐,同时又表明了自己与陶渊明的相似之处
【注释】 去去青云路:去往青云之路。 盍簪:盍,同盍,通盍,何不;簪,古时束发用的簪子。盍簪,意为为什么不系好簪子再动身上路呢?表示舍不得离去。 西风游子恨:指秋天的西风吹动着游子的思乡心。 落日故人心:落日时分,夕阳西下,使人想到故乡的亲人,所以用落日故人心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报国凭三策:报答国家之策有三种,即安民、养民和牧民。三策是泛指治国的三个重要方面。 论交薄万金
【注释】 送安二:送别安二。兼简令兄仁远:同时寄信给令兄。 故人不可见,令弟早相知:老朋友不能相见,令弟早就相识了。 文采京华自,威仪伯仲推:你的才学和气度都是京城的一流人物。 云深江树黑,天远雁书迟:天边飘荡着归雁的书信,因为距离遥远而变得缓慢。 若问同袍者,悲凉比旧时:如果你问他那些一同服役的老兄弟,他们一定会感到更加凄凉,因为他们的遭遇和你一样。 【赏析】
【注释】 刘珙弟兄:指作者的朋友,即刘涣兄弟。 大兄膺就业,叔子尽能诗:大兄(即刘涣)被举荐为官,而二弟(即刘涣的弟弟)则精通诗艺。 岁月嗟长往,功名未有期:感叹时光荏苒,功业尚未成就。 自怜游泮水,空忆少年时:惭愧自己当年曾游泮水(指在学馆中读书),如今却已空怀壮志、无以实现。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刘珙弟兄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注】 张世清:即张志和,唐代诗人种竹已成林:指张志和辞官归隐后,在家乡种植竹子,形成了竹林。 扫叶容春笋:用扫树叶子来等待春天的笋子出土。 编篱护晚阴:用编织篱笆来遮挡傍晚的阴影。 清风如有意:形容秋风的凉爽就像有意识一样。 明月本无心:比喻月亮本身没有情感,只是静静地照耀着大地。 几度临轩坐:几次站在楼台栏杆上坐着。 烟消彩凤吟:形容夜晚景色美丽,如同凤凰在歌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送黄掌教 泮水官初满,临岐意黯然。 风云千里道,雨露九重天。 硕学推程颢,清才数郑虔。 愿言行莫缓,台阁正求贤。 注释: 1. 泮水官初满:泮水,指的是古代的学堂,这里代指官职刚刚被任命完毕。官初满,意味着官员刚刚开始任职。 2. 临岐意黯然:临岐,指的是在岔路口分手。黯然,形容心情低落、忧郁。 3. 风云千里道:风云,指天气变化无常,千里道,形容距离远。 4. 雨露九重天:雨露,比喻恩泽
领举别武林主人 领:接受。举起杯来,表示离别 武林主人:主人的别号。指作者的朋友或熟人(据《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五引《唐阙史》,武林主人是李贺的朋友) 别业幽栖处,攀缘及上方 别业:别业,即别墅。幽栖处:隐居之处 攀缘:攀登爬升 及:到达 上方:高处 译文:接受了杯中的酒,向朋友告别。我隐于青山绿水之间,登上了山巅 地深松叶暗,天近桂花香 地深:山高林密 松叶:松树的叶子 暗:昏暗,不明亮
【注释】 圣主:皇帝。重遐荒:远在边远的荒服之地。夕郎:指王给事,王给事是王姓的官员的称呼,夕郎是王姓的音译。楼船:大船。瀚海:大海。冠服:官服。被:覆盖。三韩:古代对朝鲜半岛一带的称呼。八表:四方。兹:这。来王:来到国王那里。 【赏析】 这首诗写使臣出使异域,表达了诗人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诗中“楼船浮瀚海,冠服被蛮方”两句描写了使臣乘船远航的情景,“岛屿三韩近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隐者的诗。首句“绿阴清昼堂”,即以堂字点明了作者的居处;颔联“树密乌声乱,林深鹤梦幽”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表现了隐士的闲适生活。颈联“云来疑向夕,风度欲惊秋"描写了云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之情。尾联“何日寻三径,相期避暑游”抒发了作者与高士相约在夏日里一起游玩的愿望。 【答案】 绿荫笼罩着清凉的白昼,山中住着位高人,在岩石山丘间结屋居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诗歌情感及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第一联“记得高堂别,俄惊信息稀。”回忆过去分别时的情景,当时母亲还健在,可是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了,因此才感到意外和悲痛。“高堂”指母亲的卧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还记得和母亲道别的情景,可转眼间却听到母亲的消息稀少了
西湖偶作 故园篱豆绽凉风,酒簿衣单古寺中。 正恐秋声听不得,清霜禁杀络丝虫。 注释: 1. 篱豆:篱笆上的豆花。 2. 凉风:凉爽的秋风。 3. 酒簿:记录饮酒时间的账簿。 4. 衣单:衣着简陋。 5. 古寺:古老的寺庙。 6. 清霜:初冬的寒霜。 赏析: 这首诗以西湖为背景,通过描写作者在古寺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然景物的怀念之情。首句“篱豆绽凉风”描绘了篱笆上豆花盛开的景象
西湖将军歌 秀江春色与历史英雄交织 1. 诗歌原文 - 秀江桥下春水生,缘桥几曲春花明。 - 燕山大将开幕府,千里不闻枹鼓惊。 - 当年挟策上金殿,幸夺翘关走飞电。 - 仗下看披雕锦衣,宫门却赐花菰箭。 - 十年宛马塞上骑,亲随部曲渔阳儿。 - 桑干风雪控弦去,犹听阿亸当横吹。 - 龙骧南下定三蜀,遂驾楼船遣杨仆。 - 湖东既镇后湖西,每见投壶理军曲。 2. 译文解析 - 在秀江桥下
西湖歌送友 君不见,西湖流水碧于玉,莎草如烟绕湖绿。 西泠桥边花正开,落花片片随风来。 木兰艇子蜻蛉尾,擢入花间三十里。 垆头少妇调银筝,娇歌一曲最有情。 当窗卷却青绡幕,花香水气传歌声。 行人日午相倚听,劝尽丝绳双玉瓶。 仙郎家近西湖住,暂假南行赋归去。 燕台日落风凄凄,道旁相逢惜解携。 羡君南行向湖堤,向湖堤,策马蹄。 湖水平,湖草齐。 【注释】 君:对朋友的敬称。见:同“鉴”,看见
诗句原文: 苏小门前杨柳新,西林桥下水粼粼。 琵琶只在盲婆手,不见西湖愁杀人。 译文诠释: 苏小门旁的柳树刚刚吐绿,西林桥下的水面波光粼粼。 琵琶女只弹奏给瞎子听,但看不见西湖的愁苦足以致命。 注释解析: - 苏小门: 指古代著名的女子苏小小所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西湖边的某个著名景点或建筑。 - 杨柳新: “杨柳”通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此处形容春日里柳树的新绿。 - 西林桥: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六 买得甘瓜又买齑,莫道甘苦不相宜。 前山空有胭脂岭,不上唇来那得知。 西湖竹枝词 其十六 【序】 《西湖竹枝词》是南宋时期诗人黄公望所作,以描写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诗作。该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西湖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注释】 1. 甘瓜:甜瓜。 2. 齑:一种调料,由盐和醋混合而成。 3. 胭脂岭
湖头阑干一样铺,湖上一色好当垆。莫寻桥畔红阑子,只认门前白项乌。 这首诗是《西湖竹枝词》中的第十一首,由元代诗人杨维祯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通过对湖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第一句“湖头阑干一样铺”,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湖头的景象,仿佛可以看到湖边的栏杆如同棋盘般整齐地铺展开来。这里的“一样铺”不仅形容了栏杆的布局
石新妇在钓渔矶,桃花为面竹为衣。 面上桃花有时落,湖边望郎何日归。 注释:在西湖的一个钓鱼小岛上居住着一位名为石新妇的女子,她的面容像桃花一样美丽,穿着用竹子编织的衣服。她的面容时而绽放,时而凋零,就像桃花的盛开和凋零一样。我每天都在湖边眺望着远方,期待着她能早日归来。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诗人以石新妇的形象作为引子
阿侬不上采菱船,只买白藕种红莲。 莲花有心长得藕,藕根无心长得莲。 注释: - 阿侬:这里指的诗人自己,或者泛指那些不参与采菱的人。 - 上采菱船:指的是古代女子在采菱时乘坐的船,是一种水上劳动的工具。 - 只买白藕种红莲:诗人选择购买白藕来种植,而不是直接去市场上购买红莲。 - 莲花有心长得藕,藕根无心长得莲:这里的莲花和荷叶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而荷花的种子(藕)则是由荷叶包裹生长出来的。
诗句:青骢油壁漫相寻,只在前山松树林。 注释:青色的马(青骢)身上涂着油膏,在道路上来回寻找,只为了在前方的山中松树林里找到她。 译文:青色的马身上涂着油膏,在道路上来回寻找,只为了在前方的山中松树林里找到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青骢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在寻找一个特定的人。这个特定的人在前方的山中松树林里。这首诗通过色彩、光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同时
注释:湖边堤上,风一吹便生起波澜,女儿们沿着堤路行走。她们走到堤上,想回去,但可惜绿草紧紧地抱着裙子的腰身。 赏析:这首《西湖竹枝词·其十七》是一首描绘女性春游西湖景色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女子在湖堤上行走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女子的娇媚形象。其中"可怜绿草抱裙腰"一句更是妙笔生花,将女子与自然景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平湖秋月 风静片云消,寒波浸凉月。 疑有夜吟人,推篷落枫叶。 【注释】 ①西湖十咏:李载章为杭州西湖所作的十首诗。②平湖秋月:描写西湖秋夜的景色。 【译文】 湖面宁静,一片云彩消失不见,寒风吹过,水波荡漾,映出了清冷的月亮。 怀疑有人在夜晚吟诵,推开船篷,看到落叶飘落在水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描写了西湖的美景。首句“风静片云消”,描绘出一幅湖面宁静的画面
西湖十咏为李载章题 其三 花港观鱼 张宁(明) 圉圉复洋洋,茭青露藻香。前湖张水戏,谁解步濠梁。 译文注释 这首诗通过描绘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理解。诗中的“茭青”指的是水生植物茭白的根部,而“藻香”则是指水中的水草散发出的芳香。“张水戏”则描述了人们在湖中游玩的场景,而“步濠梁”则是指走在石桥上观赏风景。整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
【注释】 “藜杖”:藜,是一种草,古人常以之为杖。 “苏湾”:指杭州西湖的苏公堤,因唐代苏味道曾在此修筑堤防而得名。 “翠涨闲”:形容湖水碧绿,波光粼粼。 “惊闻”:惊讶地听到。 “双语鸟”:两种不同种类的叫声交织在一起。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漫步于苏公堤上时所见的景象:湖面宽阔,风平浪静,岸边柳树摇曳生姿。突然听到两只不同种类的鸟儿鸣叫,声音美妙动听,宛如在画船上。 整首诗意境优美
【注释】 葳垂:花枝低垂。 宛:仿佛,好像。 恋:依恋。 怜:爱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三句,每句七个字,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前两句写花鸟的情态;后一句写鸟对花的怜爱之心。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花比作美人,以“宛”字写出了花与枝头的亲密关系,用“恋”字写出了鸟对花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则从侧面点出鸟自怜花好的原因。 此诗以“花”和“鸟”为题,实际上写的是“花”
《题灵隐小画二首 其二》是明朝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茅屋闭春芜,兰舟泛烟草。 不是灞陵桥,疑逢杜陵老。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翻译和赏析: 1. 逐句释义: - 茅屋闭春芜:茅屋紧闭,春天的野草长满了屋子。 - 兰舟泛烟草:乘坐着兰花装饰的船,在烟雾缭绕的河流上航行。 - 不是灞陵桥:这并非是灞陵桥。 - 疑逢杜陵老:让人疑惑是否遇到了杜甫这样的老者。 2.
注释: 流水倾泻在危桥之上,清风洒落于虚阁之间。 山下有行人们行走,山花与行人相互映照。 译文: 流水倾泻在危桥之上,清风洒落于虚阁之间。山下有行人们行走,山花与行人相互映照。 赏析: 《题灵隐小画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全诗通过描写山水之间的互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首联“流水泻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