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肇
恨不随公在此游,凭陵天堑棹黄头。 江回巨浸吞三岛,云破危栏览数州。 故事能追彭泽亮,清谈思对漆园周。 黄花白酒鲈鱼晚,别有江南一段秋。 【注释】 1. 恨不从公:恨不能和你一同游玩。 2. 凭陵:指登上。 3. 天堑:指长江。 4. 黄头:古代战船的一种颜色,这里泛指战船。 5. 三岛:指舟山群岛,这里泛指岛屿。 6. 云破:云层裂开,形容云势变幻多端。 7. 危栏:高耸的栏杆。 8. 彭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从诗的标题、注释等入手,读懂整首诗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每句诗,抓住其中的主要因素来分析即可。此诗是登多景楼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和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 卧病江边一钓舟, ①“卧病”指因病卧床不起;②“江边”即作者在杭州的住所,在钱塘江边。③“一钓舟”即指自己
注释:断蓬,指被狂风折断的船蓬。帆影,指船帆的倒影。天平山,位于今浙江江山县境内,是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夹镜,指两江汇合处。水到流,形容江水奔流不息。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风光的诗。首句写天平山下的水,从断蓬中穿过,帆影随波荡漾;颔联写夹镜中的波光,水势滔滔不绝。此二句以断蓬、帆影、天平、夹镜等意象,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令人陶醉,留连忘返
注释: 曾访山中支遁林,厌闻钟鼓日钦钦。 百川赴海通三岛,万籁逢秋共一音。 折戟战痕谁共吊,浮杯足迹杳难寻。 鱼峰梵呗随曹植,试听云闲鸾凤吟。 译文: 曾经拜访过山中的支遁林,厌倦了听到钟鼓声,内心充满了敬仰。 百川奔流汇入大海,通向三座岛屿。秋天来临,万物寂静,只有风的声音。 折断的兵器,战斗的痕迹,谁能和我一起来哀悼? 漂浮酒杯的足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鱼峰寺的梵音伴随着曹植的诗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北固山》。 一径杉松驻晚烟,渐看台影入云间。 【注释】: 1. 一径:一条小径; 2. 杉松:指山中的树木。 3. 驻:停。 4. 晚烟:傍晚的烟霭。 5. 渐:渐渐。 6. 台影:指台上的轮廓。 7. 云间:云层之间。 8. 【译文】:一条小路通向山上,山中郁郁葱葱的杉树和松树,在傍晚时分,烟雾缭绕,渐渐地可以看见山顶上那高高的台阁,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莫嫌供给难酬客,祇为湖山已自贤。 注释解释: - 莫嫌供给难酬客:不要嫌弃提供的食物不足以回报客人的招待。 - 祇为:只因为、仅仅因为 - 湖山自贤:湖光山色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即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欣赏自己内心的修养和品质。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注释】: 句(jǔ):地名。 遥看:远看。 骊(lí):山名。 译文: 城中十月的雨水绵绵不断,远远望去句骊山的半山腰上飘洒着雪花。 赏析: 诗中“城中十月雨蒙蒙”一句,描写的是时间是深冬,诗人身处城中,而此时正是阴雨连绵的冬天。“濛濛”,即细密的样子,用来形容秋雨连绵不绝,淅沥不停。这一句,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情,而是从天气写起,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遥看句骊半山雪”一句
注释:城头的水声如同涛声入耳,江面被雨雾笼罩显得昏暗。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雨中的城景图,通过声音和颜色两个维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感受与体验。诗人将“城”比作“涛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中城墙的壮观。同时,“江昏雨脚斜”一句则用色彩来表现雨天的阴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整首诗简洁明快,富有画面感和动态美,是一首很好的写景诗
【注释】 中𤃩南畔:指中𤃩寺。大丛林:指大佛殿前的一棵参天古柏,俗称“大林柏”。龙象:佛教语,指佛陀及其弟子。四众:指出家人和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银色界:指月光照耀下,如银波荡漾的湖面。莫浪寻:不要胡乱寻找。掉头吟:即掉转船头,顺水而下。 【赏析】 《游浮玉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之一。此诗为第二首,作者借对中𤃩寺的赞美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全诗如下: 中𤃩南畔大丛林
注释:我希望能像籍、湜那样,终生侍奉韩愈的门下。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韩愈的景仰及愿意为其门下弟子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