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景义
译文: 愿我们的爱情如同那坚韧的柏树一样,永不动摇。 愿你我如女萝那样缠绕在一起,永不分离。 无论枝头还是叶面,都显得如此美好,宛转和婆娑。 注释: 1. 子夜歌十六首: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2. 其十六:指第16首诗。 3. 愿欢:愿望中的快乐。 4. 嵩柏:嵩山的柏树,这里比喻坚贞不渝的爱情。 5. 侬:你。 6. 宛转:曲折,回旋的样子。 7. 婆娑:摇摆,摇曳。 赏析:
【注释】: 子夜歌十六首 :南朝齐梁间乐府旧题。本题选自《古今乐录》。《古今乐录》云:“子夜歌十六曲,晋武帝太康中(280——289)李延年造。” 其十五:指《子夜歌十六首》,其第十五。 今:如今。 欢:欢乐。 怜爱:喜爱。 时:及时,适时。 玉容:形容女子的肌肤白净如玉,这里指美女的容貌。 转睫:转眼。 更:改变。 赏析: 这是一首写少女惜春的诗。诗人以一位十五岁少女的口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解答时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向晓”,早晨;“红云热”,朝霞映红了天空;“罗衫微汗滋”,指她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欢持白羽扇”,“持”是“拿着”;“不倩凉风吹”,不要借凉风来消暑降温。 翻译: 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天上的红霞把天边染成了一片红色。她穿着一件薄纱衣裳,被露水打湿后变得有些黏腻,她微微地出了点汗。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早起在室外活动
注释:女萝依附着长松,缠绕着它的感情究竟能有多深?我愿因为岁寒三友的高尚品格,也磨砺自己的志节,像凌霜的松树一样。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子夜四时歌八首》中的第八首。全诗通过咏叹女萝与松树相依相伴、生死相随的情谊,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不畏严寒的坚韧意志。 首句“女萝托长松”,描绘了一幅女萝依附在长松上的画面。女萝是一种攀援植物,常常附着在树木上生长
前溪歌三首 其一 忆欢始见侬,蓦过前溪来。今如溪水东,那能复西回,愁怀何日开。 注释解读: - 忆欢始见侬:回忆起曾经欢愉的时光。 - 蓦过前溪来:形容心情突然改变,从喜悦转为忧伤。 - 今如溪水东:如同溪水向东流去,比喻情感已无法回转。 - 那能复西回:怎么能再往西走,表达了无法回到过去的遗憾。 - 愁怀何日开:心中的忧愁何时能够消散。 赏析:
注释: 朔风长夜鸣,零雪堆寒玉。 早起炙银笙,为谁吹数曲。 译文: 北风呼啸长夜鸣,零落的雪花堆积如同寒玉。 清晨起来烤火吹奏银色笙,不知是为了谁而吹奏几曲。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北方边塞夜景的诗。首句"朔风长夜鸣",直接点出了时间是冬天的早晨;第二句"零雪堆寒玉",则描绘了雪后大地的景象。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寒冷的边塞冬日图景。 第三句"早起炙银笙",描绘了诗人早起的情景
【注释】 青竹:竹子的一种,颜色是深绿的。珊珊(shān shān):形容竹子的枝叶茂密而繁盛的样子。文:指细密的水纹。亦如湘泪斑:意思是说溪水像湘江流下的泪水一样,滴落在竹叶上,形成一片片水迹。瘁玉颜:使美好的面容变得憔悴。 【译文】 在小溪边上种上了一排排青青的竹子,它们长势旺盛,枝叶繁茂,翠绿色的竹叶随风摇曳着,好像一串串晶莹的珠子,在阳光下闪着幽幽的光。春天一到
注释:蟋蟀在床下低语,过雁的影在霞边映照。独自倚着熏笼,仍觉得秋霜寒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在寂静的夜晚里听到蟋蟀鸣声、看到雁影和感受到秋霜冷意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同时,诗中的“独”、“寒”二字也突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朝登石城楼, 莫泛石城波。 石城往来处, 无奈莫愁何。 注释与赏析: - 朝登石城楼:早晨登上了石城的城楼。 - 莫泛石城波:不要在石城的波浪中嬉戏。 - 石城往来处:石城的人们来往的地方。 - 无奈莫愁何:对于莫愁无法奈何。 译文: 在早晨,我登上了石城的高楼, 不要在石城的波浪中嬉戏。 石城的人们来往的地方, 对于莫愁无法奈何。 赏析:
诗句:莫愁乐四首 其一 阳春二三月,处处种桃花。 译文:在春季的二月和三月,到处都在种植桃花,这是为了迎接桃花节的到来。 注释:阳春——指春季。二、三——数词加“二”或“三”,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三月——古代以“孟”为正月,因此“三月”即农历的二月份。处处——到处,各处。种——动词。桃花——一种花卉。 赏析:这首诗是黎景义在《莫愁乐四首》中的开篇之作,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