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
八境台 层层高台耸立,俯瞰惊涛骇浪。我闲居此地半日,欣赏美景,流连忘返。 鸥鹭避人如避世,江山知我在此登楼。 注释: 1. 层台窅窕压惊流:形容八境台上的高台,地势险要,气势宏伟,仿佛能压制住惊涛骇浪。 2. 又作闲身半日留:表示我在八境台上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3. 鸥鹭去人如避世:比喻鸥鹭等水鸟在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飞离,象征着避世隐居。 4. 江山知我此登搂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狼山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感悟。下面我将逐句进行解释和赏析: 第1首: - 诗句解释: - “山后疏林风日幽”:“山后”指的是狼山的背后,“疏林”指的是稀疏的树林,“风日幽”形容风和日丽,景色宜人。 - “情难自遣登楼好”:“情难自遣”表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登楼好”表示登上高楼可以欣赏到美好的景色。 - “生本无涯到海愁”
诗句:闭门三日天如醉,极目消魂是此楼。 译文:在三天的闭关期间,天空仿佛沉醉其中,我凝视着这座楼,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注释:“闭门三日”意味着俞明震在这段时间内闭门不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暂时远离了外界的纷扰;“天如醉”形容天空被云层遮住,失去了往日的明亮与清澈,仿佛也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之中。“极目消魂”则描述了他通过窗户远眺时,所感受到的极度哀愁和精神上的失落
郁孤台 秋风拂过郁孤台,鼓角声低沉,万户人家都哀伤。 群山经过这番变故仿佛梦醒,一只大雁从天空飞来打破我的愁怀。 蛮族的巫师酒醉后教人歌舞,短日荒寒草莱生长在荒凉之地。 耕种的人们只知道忘记帝王的力量,关上门终古是凡才。 注释: 1.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北,为赣南名胜之一。 2. 秋风吹上郁孤台:秋天的风轻轻吹过郁孤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3. 鼓角声低:鼓和角的声音低沉
四月十四日招秦伯虞邓熙之陈雨生并携琴师王耀先泛舟秦淮 秦淮初夏景夷犹,薄薄云阴宿雨收。 烟水有情诸老在,莺花如我一春愁。 故家文物存刍狗,一代人心幻土牛。 斟酌古今琴韵好,任他箫管在高楼。 译文: 四月十四日我们邀请了秦伯虞、邓熙之、陈雨生和琴师王耀先一起乘船游览秦淮河。 初夏的秦淮河景色迷人,但天空中却布满了厚厚的云层,夜晚的雨也逐渐停歇。 河边的烟雾和水面上的倒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诗句翻译: 一片伤心万柳丝,晚晴新绿上须眉。 醉看残日悠悠下,坐听呜蝉悄悄悲。 花底炎凉俱有味,眼中陵谷更何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园亭时的所见所感。诗人用“一片伤心万柳丝”开篇,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深深感慨。接着,他用“晚晴新绿上须眉”来描绘夕阳下的绿意盎然,给人一种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感觉。诗中还巧妙地利用了“醉看残日悠悠下,坐听呜蝉悄悄悲”这样的意象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诗句,要结合全诗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本题要求赏析诗句“身外波涛隐高树,梦馀灯火悟初心。”这两句的意思是:身外的浪涛已经隐没了高大的树木,梦中的灯光又点燃了当初的信念。这两句是写景抒情,通过写景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之情。 【答案】 译文:身外的浪涛已经隐没了高大的树木,梦中的灯光又点燃了当初的信念。这两句是写景抒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全诗如下: 登狼山 独抱沉忧向沧海,且登孤塔送斜晖。 回看城郭依依在,剩觉江山种种非。 断港烟昏潮暗上,诸天风定鸟高飞。 哀时别有人天感,一笑相忘立钓矶。 【注释】 1. 登狼山:登上狼山。狼山位于今江苏南通境内,山上有狼山寺。 2. 沧:大海,这里指东海。 3. 残晖:夕阳的余光。 4. 城郭:城墙和城楼。 5. 诸天:天空中的众星。 6. 钩矶:山名。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仔细阅读所给诗句,把握其大意,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进行赏析即可。此题要注意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以及意境等方面特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 “落月怀人无限情”,诗人于月明之夜登舟远行,面对一轮明月而思乡怀人之情无限。 “起看江色未分明”:船夫起身观看四周,江水尚未映照月色。
注释: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 我到深山公入世,人天哀感未分明。 中年万事不挂眼,静夜一灯微有情。 碧海沉沉那有岸,秋虫唧唧徒闻声。 玲岩星暗诸天寂,待汝归来看月生。 赏析: 这是一首五绝,诗的开头是作者对寄禅长老的拜访,但未能遇到。表达了他对寄禅长老深深的敬仰和期待之情。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中的“甲辰”指的是公元12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