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
岁暮园居杂感 其六 诗句解读: 1. 小阁留宾处,寒山不改青。 - “小阁”指的是一个小亭台或者建筑。 - “留宾处”表示这是一个可以招待客人的地方。 - “寒山不改青”中的“寒”字可能指代季节的寒冷,而“青”字则描绘了山的颜色,表明即使天气寒冷,山上的植物依然保持着翠绿。 - 整句诗表达了即使在冬日里,这个小亭子依旧欢迎着远方的客人,山色依旧保持生机。 2. 悠悠万人海,落落两晨星。 -
【注释】 渐喜:渐渐喜欢。知闻断:知识、消息断绝。闲门各一天:指各自闭门不出。还家:回家,归隐。乱世:动乱的社会。畦菜:菜地。江鱼:长江里捕来的鱼。果腹:填饱肚子。陶然:快乐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归隐后的一个冬日,表现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以及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首句起笔不凡,“岁暮园居杂感”,说明作者此时已厌倦仕途,而选择在田园中过着隐居的生活。第二句“渐喜知闻断”
夜雨待萧稚泉不至 逢君三月暮,不似往年春。 况听荒城雨,同为永夜人。 安危灯共影,喧寂树成邻。 坐久晨光动,还看百态新。 注释: 夜雨待萧稚泉不至:在夜晚等待着萧稚泉的归来。 逢君三月暮,不似往年春。 况听荒城雨,同为永夜人。 安危灯共影,喧寂树成邻。 坐久晨光动,还看百态新。 译文: 在夜晚等待着萧稚泉的归来。与您相会的时间已经是三月了,但不像往年那样春天了。况且听着这荒凉的城墙上的雨声
【注释】: 岁暮园居杂感 其五:岁暮,指年老。园居,指隐居山林生活。杂感,即随感而作的诗。其五,是第五首诗的序号。寒日如烟淡,遥峰与雁平:寒日如同轻烟般淡淡地笼罩着,远山和大雁一样高耸。微吟万象待,早起一身轻:轻轻吟诵着万物等待春天的到来,早早起床感到一身轻松。对局搜残劫,摊书拥百城:对着棋局搜寻着残局中的秘密,把书籍堆成山。不亲无益事,辜负有涯生:不亲近那些无谓的事,辜负了有限的生命。
岁暮园居杂感其三 穷巷得鬼趣,客来闻鸟哗。 稍知人改世,无碍犬离家。 仆守寒宵柝,园收隔岁花。 独留干净土,莫遣种桑麻。 注释: 穷巷得鬼趣:在偏僻的巷子中发现了鬼趣。 客来闻鸟哗:客人来访,听到鸟儿的喧闹声。 稍知人改世:稍微知道世间的人在改变。 无碍犬离家:狗没有妨碍离开家门。 仆守寒宵柝:仆人守护着寒冷的夜晚的更夫。 园收隔岁花:春天到来后重新种植了去年冬天未开的花朵。 独留干净土
【注释】 癸丑:指农历年份名。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泛指岁末。旅居:居住在外地。上海:今上海市。 【译文】 腊尽知何世, 称觞笑比邻。 计年仍此夜, 送老又明春。 入市忘新历, 无家作幸民。 未成浮海愿, 灯火认迷津。 【赏析】 《癸丑除夕旅居上海》是明代诗人唐寅的一首七绝诗。作者以“癸丑”为年号,自注“时年四十有六”,可知这首诗作于崇祯三年(1630)前后。当时他因受牵连被革职闲居
【注释】 通镃:农具。 残年:晚年。 汉腊:农历十二月,古代以冬至为岁首,故称农历十二月为“汉”月。 骄兵:指骄横的军队,此处指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发生的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奔成都之事。 帅府:指节度使府。 遗黎:指贫苦的百姓。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家居的时候。前四句描写了晚景萧条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感慨。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寒冷的冬日里出门去赶集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赏析: 游丫山 诗句释义: 游历丫山,欣赏它的美景。 译文: 游览丫山,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注释: - 游(yóu):动词,游览; - 丫山:地名,位于今中国安徽省。 云拥丫山尖,双髻不容把 诗句释义: 云雾环绕着丫山的山顶,山峰像两个髻(发髻)一样高耸入云。 译文: 云层缠绕着丫山尖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题,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逐句翻译诗句,正确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注意不要遗漏要点,还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 “登快阁访姚隐士不遇”的意思是:登上快阁去访问姚隐士没有遇到。阁多藏书放翁故宅也留题一律”的意思是:快阁中藏书很多,是陆游的故宅,留下了一首《快阁纪略》。 全诗可分三层来解读。首联“浊世无隐地,闲门只独醒”
岁暮园居杂感 其七 【注释】 ①传呼:叫门。 ②振:通“震”,惊动。 ③溪岸筑场宽:溪岸上筑起的堤坝很宽。 ④稚子:小孩子。 ⑤倚树看:靠在树上张望。 ⑥卜年村酿薄:预测今年的酒会淡薄。 ⑦敲冻井泥干:敲打冻结的井壁,泥已干裂。 ⑧安危梦已残:平安与危险都已成为梦境。 ⑨浮生:指人生。 ⑩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诗。诗人从岁末写起,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见闻描绘了一幅农家冬日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