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这是《孝经》中的一段,意思是说贤者的孝道可以有两千四百首。契:古代一种契约文书,刻在竹简上,用刀剖分两半,各自收藏一半,作为双方约定的凭证。 不顺诸侯友:诸侯是天子的同姓亲属,称为王公贵族。不友好,即不与他们结交。 那容天子臣:那能容忍天子的大臣呢?那,指贤人。 贞乎宁绝俗:坚持正道,宁可断绝世俗之见,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 隐也不违亲:隐居起来,也不违背父母的教导
注释: 1.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这是对诗名的一种解释。"贤者之孝"指的是一种高尚的孝道,而"二百四十首契"则可能是某种约定或者誓言。 2. 尚自畏四知:尚自畏四知,意思是说,即使知道有四知(即《礼记·中庸》中的“知者无不知,愚者无不明”),但仍然感到害怕和敬畏。这里的“四知”可能暗指道德或智慧上的认识。 3. 于亲岂忍欺:于亲岂忍欺,意思是说,对于自己的亲人,我们怎能忍受欺骗呢
```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 黄香 冬月常温席,炎天每扇床。 如何汉天下,只有一黄香。 诗词原文: 冬月常温席, 炎天每扇床。 如何汉天下, 只有一黄香。 译文与注释: 1. 冬月常温席:冬天的月份中, 保持温暖的被褥是必要的, 因此“常温”意味着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确保床上的被褥保持温暖。 2. 炎天每扇床:夏天的炎热使得频繁使用风扇或电扇成为了必需,
注释:贤者的孝道有二百四十首,要使生者受其毒,不要讥笑枯骨。郭泰评论此事,与伍子胥的复仇有何异? 赏析:这首诗通过赞扬贤者的孝顺,来讽刺那些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的人。其中“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一句,既体现了对贤者孝顺行为的赞美,又以数字的形式强调了其数量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要使生者毒”一句,也表达了对那些只知索取而不付出的人的不满和谴责。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亲丧徒步负,万里历岷峨。 何事今人说,惟知襦裤歌。 译文: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中的《契》,是宋代诗人林同的作品。诗中提到,天性生来就具备仁爱之心,而人伦教育则更为重要。作者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不改初衷。他希望能够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位优秀的人,以身作则、为家人带来幸福。然而,现在的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私利,忘记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诗句释义: 去官因脱囚,为感戴天仇。 史氏乃失实,却云逃报雠。 译文: 因为解救了被囚禁的人,我辞去官职,心中充满了对天的仇恨。史书上记载的事情不真实,他们却说我在逃跑报仇。 赏析: 本诗是宋代诗人林同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在处理政事过程中的坚定立场和无私精神。诗人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正义的道路,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格,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公正的坚持。同时
注释:贤者对子女孝顺,有二百四十首诗来赞美。 所害怕的是子女不孝顺,哪还愁父亲失去慈爱。 泪流到日落时,天意感化人还能回到从前。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对子女孝顺的诗歌,诗人用“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开篇,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接着,诗人以“所惧子不孝,何愁父失慈。”表达了对子女孝顺的期望。最后,“涕流分出日,天定感还时。”描绘了一个感人的场景,泪水如同日落时分的光华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这是一首关于孝顺的诗歌,共有240首。 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小时候就知道孝顺和谦让,长大后就能遵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不要怀疑你还小,相信我会教你很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孝顺的诗歌,共240首。诗中描述了一个人从小就懂得孝顺和谦让,长大后就能遵守礼仪。作者鼓励人们不要怀疑自己的年纪还小,要相信自己会学到很多东西。这首诗表达了对孝顺的重视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这里所说的是《孝经》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契:同“诀”,告别的意思,此处表示诀别。 臣骸骨:指自己的尸骨。 樊濯原:樊濯河,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县北。 阙亲养:没有尽到孝敬父母的义务。 没以报私恩:去世以后,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新唐书·孝友传》作的序。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父母深深的孝爱之情,也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士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护。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指古代贤人对父母的孝敬。 羡入帝王门:羡慕进入帝王的家门。 扬名与立身:扬名声和成就自己的人格。 何如养亲膳:为什么不如供养父母的饮食。 每日得兼珍:每天能吃上美味佳肴。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孝子的诗。诗人通过对孝子行为的描写,赞颂了孝子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说明孝子的行为值得效仿。 “羡入帝王门”一句,表达了孝子对父母的感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