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臣
【注释】 五都——指京城,即汴梁。一何绮——多么华美。歌管——歌舞妓乐声。政繁会——政事繁忙。眷我友明月——怀念友人的明月。援琴写秋濑——弹琴吟诗。秋濑:秋天的急流。何言——何尝。昃离后——离别之后。藜——豆科植物。稗(bài)——一年生草本植物。蔽——遮蔽。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时诗人在京师任太常博士。蒋弋阳公,指好友张先。 开头四句写景抒情
【注释】 怜:喜欢。分诉:诉说。鱼:鱼食。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他的猫的。诗中赞美了猫,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从来怜汝丈人乌”,开头两句,诗人以主人的口吻写他对猫的爱护。 “怜汝”二字,点明爱猫的原因,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从来”二字,表明这种爱是有传统的,是自古就有的。“丈人”二字,则表明这种爱不是一般的,而是深厚的。“乌”,这里指的是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诗句输出:连雨疏篷不耐关,修眉如失更晴悭。 译文输出:连绵的细雨让稀疏的船篷感到无法忍受,美丽的眉毛仿佛失去了神采一样,晴空也变得吝啬。 注释输入:梅市道中(宋代诗人张良臣的作品之一),疏篷:稀疏漏风雨的船篷,不耐:无奈,修眉如失:美丽的眉毛似乎失去了光彩,更晴悭:晴空也变得吝啬。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梅市道中的连绵春雨以及诗人的心情变化,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美感
诗词原文: 柳暗旗亭不忍看,临江愁杀晋衣冠。 伤心明月扬州路,十里珠帘蕙草寒。 翻译: 在昏暗的旗亭里,我不忍心直视,面对江水令人愁苦的晋朝旧衣冠。 在伤心的月光下,行走在扬州的小路上,看到那十里长街挂着珠串,路边的蕙草在寒冷中瑟缩。 注释: - 柳暗旗亭:暗喻旗亭酒馆,是文人骚客常聚之处。 - 不忍看:形容内心感到悲伤和痛苦,无法平静地看待眼前的景象。 - 临江:指站在江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作答。“送人游姑苏”是第一句,交代了写作背景和人物;“儿时吾亦寄君州”,写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细细听君说旧游”,写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也是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处处绿波通酒巷”“女郎多在采菱舟”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
【注释】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吕季慈:即吕安,字季行,东汉末年文学家。 上池:指洛阳南面的龙门石窟。入寺:进入寺院。承平:指天下太平。影落南州:指诗人的足迹遍布于南方各地。迹易陈:旧事已过。陈,同“尘”。手把黄花看新雁:意思是看着大雁北飞。风烟愁杀旧京人:意思是看着家乡的风物而怀念故土的人。风烟:形容家乡的景色。愁杀:使……忧愁而死。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作
注释:雪花落在竹子的屋子还没有完全融化,寒雀在树枝上眼睛瞪得圆圆的。纸阁中没有烟雾梅自然开放,怎么能够踏着水湿的桥渡过溪流。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雪后景色的小诗。前两句写雪花飘落竹林,竹屋未被完全融化,寒雀在枝头眼睁得大大的。“擘椒”是形容眼睁得大的样子,也暗指寒冷的气息。后两句写梅花开放,纸阁中无烟可熏,却依然开放;而人却无法踏着积水走过溪桥。整首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意境清幽,富有诗意
【解析】 本诗是宋代词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写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以景起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自然,不露斧痕。 “陪天童觉禅师如”:陪同天童觉禅师一起前往。如:往。 “风勒江云雪未匀”:风吹着江边的云朵,大雪还未融尽。勒:刮。 “梦寒不到碧梅春”:在梦中也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碧梅:泛指梅花。 “破帆又指芜城近”:破旧的船帆指向了离京不远的扬州。芜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逐句翻译诗歌的内容,最后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第一句:“有怀山房”,诗人在怀念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山房。 第二句:诗人回忆起与山房主人共谈往事的场景。 第三句:回忆了当年山房主人对自己的照顾和关心。 第四句
【注释】 帖帖:形容湖面平静。锦:彩绣,指游女们的衣裳。凤城:古都名,此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胡琴:弦乐器,古代西域传入的乐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汴京西湖晚归的词,通过描绘晚归游船的情景来抒发作者的情怀。全词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上片写西湖晚归的情景。开头三句写湖水映天,游女们相牵成队地踏歌游湖;后两句写游人争路,还有人乘着船儿在后面吹着胡琴走远了。 下片写游船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