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白
七绝三首 周遭圩岸缭山城,一眼圩田翠不分。 行到秋苗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 注释 - 周遭圩岸:周围环绕的堤防和水岸。 - 缭山城:围绕山城的圩岸。 - 圩田翠:指绿色的圩田,圩田是人工围成的农田。 - 一眼圩田:一眼望去,一片绿色圩田。 - 翠不分:形容圩田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 秋苗:秋天成熟的庄稼。 - 初熟:刚开始成熟。 - 翠茸锦上
山行 马头闲觉入从容,叠嶂清秋度百重。 长见孤云能作雨,未应片水不藏龙。 花村几处连修竹,涧石谁家倚瘦松。 本若无心许明代,好寻巢许此韬踪。 注释: 山中行走,感觉轻松自如。层层叠迭的山峰在秋色中穿越了无数次。 常常看到孤独的云彩能够形成雨水,但我认为每一片水面都不可能是隐藏的龙。 花村里有几处是相连的竹子,涧边的石头是谁家的?瘦弱的松树靠在何处? 我本无心追求名利,只希望像巢父
稻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 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和富饶,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和富饶。诗中对丰收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对生活情趣的深情表达,让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诗意与美好
《七绝三首其一》是宋朝诗人滕白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圩岸护堤坊的景象,岸岸的圩堤种满了绿杨树。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树根已经深入到水中央,绿杨树融入了水的环境之中。具体如下: 1. 作者介绍: - 滕白(约公元1092年-约公元1136年),字希文,号东原,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门四学士”之一,有“诗佛”之称。 2. 诗词原文: 古来圩岸护堤坊,岸岸圩圩种绿杨。
【注释】 “种茶”二句:指种茶岩与红霞坞,灌稻泉生白石根。种茶岩,在四川汶川县,山势高峻,峭壁悬崖上长有茶树。红霞坞,即红砂岩,因山色红如丹霞而得名。白石根,指白龙江的溪水。 “皤腹”二句:指皤腹老翁,面庞丰满像老人,眉毛像雪一样白;海棠花下戏儿孙。老翁,指杜甫。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避乱入蜀,在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定居。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燕 燕子,短羽新来别海阳,真珠高卷语雕梁。 佳人未必全听尔,正把金针绣凤凰。 译文赏析: 燕子,短羽新来别海阳,真珠高卷语雕梁。 佳人未必全听尔,正把金针绣凤凰。 注释: 燕:燕子 海阳:即海滨,指海边的地名或处所 真珠:珍珠 雕梁:雕刻精美的屋檐。这里指雕梁画栋。 佳人:美人 未必:不一定 尔:你,指自己。 正:正是,表示强调,相当于“只”。 金针:金色的针。 绣凤凰:绣上凤凰图案
稻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 谩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
种茶岩接红霞坞,灌稻泉生白石根。 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戏儿孙。
古来圩岸护堤坊,岸岸圩圩种绿杨。 几久树根无寸土,绿杨走入水中央。
《全唐诗》收滕白诗2首,小传云:“滕白,官郎中,历台省,有《工部集》一卷。 ”按滕白,宋初人,字里不详。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正月,自户部判官为南面军前水陆转运使。 九月,坐军储损败而免官。 开宝二年(969)三月,自刑部员外郎,知河东诸州转运使。 与陈抟、王岩等为友。 官至工部郎中。 著有《滕工部集》1卷,已逸。 生平事迹散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卷一〇、《直斋书录解题》卷二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