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元静
{"皎洁天心月,朦胧遍九垓":这句诗描绘了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和其模糊的景象,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三秋黄叶落,二月牡丹开":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寓意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每睹南来雁,常询北方五台":通过观察南来的大雁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询问。"均提童子报,拾得在天台":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找真理的愿望。"无缝塔":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象征着无瑕的佛性。 诗句中的“皎洁天心月
【注释】 “颂古六首,其五”:这是《祖堂集》中的第六卷,共收录唐宋时期僧人颂古之文60篇,其中第五篇为僧问琅琊清净本然。 “僧问琅琊清净本然”:僧人问什么是清净本然。 “忽生山河大地”:忽然生出山河大地。 “大小琅琊禅师”:大、小琅琊禅师。 “借人鼻孔出气”:借用人的呼吸之气。 “巴鼻”:鼻子。 “昨夜那吒生八臂”:昨夜那位神人生了八只手臂。 【赏析】 此诗是僧人问什么是清净本然,答以佛经所载
【注释】 颂古六首 其一:颂赞佛教经典。 即心即佛,铁牛无骨:即心,即心即是佛。指佛教认为只要修持者能“即心是佛”,即可成佛。铁牛无骨:指牛的形体虽大而骨骼却极细,比喻佛法精深,体用不二。 戏海狞龙,摩天俊鹘:戏海狞龙,指佛教故事中,龙王为救众生而降伏魔王的故事。摩天俊鹘:指鹰击长空,高瞻远瞩,勇猛矫健。 西江吸尽未为奇,火里生莲香拂拂:西江,指大海。指大海之水可以汲取,但汲取之后并不稀奇
注释: 狗子无佛性,赵州和尚说没有佛性。 七佛如来合掌听,七佛像都合掌倾听。 须弥岋崿舞三台,须弥山、娄罗峰、三台山都在舞蹈。 海水腾波行正令,大海的波浪翻滚着执行命令。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创作的一首颂古诗。全诗以“颂”为题,颂扬了佛教中的诸多经典教义和修行者的智慧。在诗中,作者通过对赵州和尚的言论和佛教经典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支持。
诗句释义 女子出定。 - 描述一个女子在完成某种动作或状态后,如修行、祈祷或冥想等,从一种静态或半静半动的平衡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怀藏日月,八面玲珑。 - “怀藏日月”比喻其内心的深邃与广阔,能够包容天地万物,如同怀抱着日月般光明与智慧。而“八面玲珑”则形容其思维敏捷、机智过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应对自如,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译文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和语言。赏析诗句要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长蛇偃月”句:形容军队的阵势,宛若一条巨大的长蛇弯弓欲射;“坐断乾坤”,形容其声势之大,足以左右天下;“辉腾今古”句:形容其威风震慑古今。 【答案】 野狐指唐将安禄山。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本诗是诗人对安禄山叛乱的谴责。 “长蛇偃月”,形容军队的阵势
【注释】 君王:这里指皇帝。了了:通达明了。将帅:指将领和士兵。惺惺:精明的样子。回:指一次战斗的胜败。得胜:取得胜利。六国: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平宁:安定,平安无事。 【赏析】 《偈三首》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写战争的胜利,讽刺统治者只知享乐,不知国事。全诗以“君王”和“将帅”作对比,指出他们都是糊涂虫,不懂得如何用人,不懂得怎样治国安邦。 第一句“君王了了”,说君主明察秋毫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其意思;然后要结合题目中的要求进行概括分析,最后还要写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行年七十”是虚指,诗人自称年老体衰,步履艰难。“躘踵踵”形容步履蹒跚。“眼目精明耳不聋”是说视力和听力都没有问题,但因年纪大,行动不便。“忽地有人欺负我”写诗人被欺负,“一拳打倒过关东”是说诗人在被欺负时,勇敢还击
【注释】 偈三首 其三:自己田园任运耕,祖基力须争。悟须千圣前,用向三涂下。 自己:自己,这里指作者本人。 千圣前:指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最高神祇。 三涂:三种不同的罪恶,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在自家田地里任凭它自然耕种,祖先留下的基业一定要力争。要想得到智慧(悟道)必须坐在千圣前,要使用智慧就必须在三涂之下行走。 诗中“自己田园”指作者自己的土地;“祖基力须争”
皎洁天心月,朦胧遍九垓。 三秋黄叶落,二月牡丹开。 每睹南来雁,常询北方五台。 均提童子报,拾得在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