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汸
阆山香岩院 千峰四面碧参差,十顷水田展玉池。 下界风生尘似海,半山云合雨如筛。 雷师降笔留丹篆,佛祖开基见白龟。 宝殿重新煨烬后,可怜无处觅残碑。 【译文】 千座山峰环绕的香岩院,四周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庭院里的池塘像玉一样清澈。山下的尘土就像大海,山上的云朵仿佛下雨一般密集。雷公和书法家共同留下的痕迹,佛陀和道士共同建立的寺院,在重新修复之后显得有些凄凉。可惜的是,这里再也找不到残留的石碑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从诗歌的题材与主题、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以及思想情感与作者观点等角度进行赏析。一般要结合诗句内容、手法或情感等具体分析,如某字词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等。 “朴学常忧岁月侵,空山渐喜断追寻”,意思是:我常担忧自己的学问不深厚,但如今在空阔的山野里,却渐渐欣喜于自己能够摆脱俗世的烦扰,寻得一方净土
注释: 1. 故人别我今几秋,见尔难禁双泪流。 - 故人:老朋友 - 别离:离别 - 今几秋:已经过了多久了 - 见尔难禁双泪流:看到你难以掩饰我的悲伤,流下两行泪水 2. 一家寄食悲南国,千骑摆麾雄北州。 - 一家寄食:全家人都依靠他生活(这里指寄居在曹元达家中) - 悲南国:对南方国家的悲伤或怀念 - 千骑摆麾雄北州:拥有千骑之众的威武和雄壮 3. 转战不知何处在,相逢未拟此生休。 -
赠汪仲鲁 短语长言总勿疑,相交动是隔年期。 坐来竹雨初晴定,看到松云欲尽时。 雪后孤芳谁复惜,空中灵响妙难思。 山花满眼春将半,莫厌从容步履迟。 注释: 短语长言总勿疑——不要怀疑我们的友谊之长久。 相交动是隔年期——虽然我们相聚的时间很少,但每次相聚都如同过了一整年一样珍贵。 坐来竹雨初晴定——坐在竹荫下听着雨后的清风吹散了云雾,天空也放晴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及其对应的翻译: 第1-2句: 岩石萧条井邑墟,名山何处可藏书。 - 非士非农:这里指的是隐居的隐士或农夫,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在山林之中过一种简朴的生活。 - 岩石萧条:形容山石荒凉,没有生机。 - 井邑墟:指城镇或村落,已经破败不堪。 - 名山何处可藏书:意指那些著名的山脉之中,又怎能找到适合藏书的地方呢? 第3-4句:
【注释】 秋闱:指科举考试。擢秀:被选拔为秀士,即秀才。南宫:古代指皇宫。毛义:指汉代的贾谊。着鞭:指授官任使。俎豆:祭祀用的器物。宫墙:皇宫的围墙。静室:清静的居室,这里指学馆。三茅山:在江苏句容县,因有茅君祠而名。逸兴:超脱世俗的情趣。停云赋:《文选》中有《停云篇》。更裁笺:指重新修改文章。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送别朋友尚文去句容县教谕时写的,诗中既写景又抒情,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这首诗是诗人代友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首句"莫怪端居傍友生",诗人用"端居"来形容自己远离家乡,独自生活的状态,而"傍友生"则表示自己与友人的亲近关系。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赖和思念。 第二句"苍黄逃难各身轻",描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诗人用"苍黄"来形容这种匆忙的状态,而"身轻"则表示自己的轻装上阵,无所畏惧
德懋彦明次家兄韵见示再和二章 德懋彦明,德之盛也,故以“德懋”为题。彦明,是家兄的字。次,表示次序。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他的家兄彦明的。 尽橐图书上玉岑,小斋终日自幽寻。 尽囊(yin)图书:形容藏书丰富。上玉岑,登上了高山上的玉峰。指登临高处。 小斋:书房。终日:整天。自幽寻:自己一个人在书房中寻求学问。 反关已愧莺迁木,抵掌还闻鹤在阴。 反关:闭门谢客。已愧:已经惭愧。莺迁木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清朝取士野无遗,百里咸夸学有师。" - 注释:在清朝选拔官员的过程中,没有遗漏任何人才,地方上的人都夸赞教育有成就。 - 译文:清朝选拔官员时,没有遗漏任何一个人,地方上都赞扬教育的成功。 2. "才子有为终得意,文翁兴作谩停施。" - 注释:那些有才华的男子最终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像文翁那样兴办学校的人,他们的努力却徒劳无功。 - 译文
月潭雪中 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 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 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 多愁多病谁知者,强对清尊一破颜。 注释: 1. 烟笼罩着的空茫的雾气和飘渺的雪花覆盖着山头;溪流清澈得仿佛能看见鱼儿游动的样子,让人根本感受不到寒冷的存在。 2. 披上斗篷,划着小舟到湖面上游玩去了,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3. 在湍急的水浪中,风力发电的涡轮机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