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谦孺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民苦难生活的诗。诗人以亲身感受,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在“天灾人祸”下所遭受的极大苦难。全诗十句四联,每联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 前四句,描绘了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受穷挨饿,他们“闭门本求安”,然而却“岁月不可过”。这四句是第一联,写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受穷挨饿,他们“闭门本求安”,然而却“岁月不可过”。后三句,写秋收时节,农民们还不得不去田间辛苦劳作,而收获却是“秋成尚百日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因天气不佳而无法出门游玩,只能呆在家中,通过看菊花和听风吟来安慰自己的心情。同时,他感叹时间的流逝,以及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注释: 1. 西风正浩荡:西风强劲且吹拂大地。 2. 出门无所寻:由于西风的强烈,诗人决定不出门。 3. 强起理菊花:尽管决定不出门,但诗人还是起床整理了菊花。 4. 聊以慰我心:用观赏菊花来安慰自己的心情。 5. 傍篱见南山:在篱笆旁边看到了南山。 6.
注释: 1. 凡人种园花,但取红紫丽。 译文:普通人种植园中的花卉,只追求它们鲜艳的红色和紫色的美丽。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强调了外在美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植物的内在价值。 2. 今我种园花,所乐在生意。 译文:现在我在种植园中的花卉时,我所追求的是它们的生机勃勃。 赏析: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于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3. 侵晨草露湿,园林有清气。 译文
注释: 一室守丘壑,四海无遐想。 乐此邻里欢,坐阅草木长。 燕寝北窗下,枕几遂俯仰。 清风动柴荆,白日照穷巷。 接目有佳色,到耳无惊响。 乐哉心迹安,庶保神气养。 百年茅檐下,邈矣千载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诗人选择在简陋的茅屋中度过余生,远离世俗纷争,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通过描绘自己在家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
解析: 诗句解释: 1. 处身乾坤中,适意乃其常:身处天地之间,随心所欲,这是常态。 2. 贫贱亦天然,尤怨徒自伤:贫穷和卑贱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过度的抱怨只会增加自身的痛苦。 3. 平生赋命薄,守己岂不良:一生命运坎坷,但守住自己的原则并不差。 4. 量分稍过差,神理翻百殃:过于估计自己的能力会招来祸端,违背自然规律反而招致灾难。 5. 苟无济世具,希进未免狂:如果没有足够的才能帮助世人
送客出河门,返手闭篱关。 归来悬午窗,坐看屋上山。 注释:送客离开后,我反手关门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回来后,我坐在窗前,静静地看着屋檐上的山。 众雏困未觉,捣药声已残。 倦鸟止不飞,鸡犬亦在栏。 注释:小雏们被药物的味道包围着,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安静地睡着。疲倦的鸟儿也停止了飞翔,而鸡和狗也被关在栅栏里。 高林静白日,时觉鸟声闲。 寂寂穷巷中,翳翳桑柘间。 注释
【释义】:这首诗的大意是:自从官军传来捷报,蕃人无数都想归顺朝廷。他们虽然有头领,但未必能出奇制胜,所以依靠人多来力争胜算。 【注释】:闻虏人败于柘皋作口号十首 其九:闻:听说。虏人:吐蕃人。败于柘皋:柘皋,地名,在安徽寿春县南。唐时为军事要地,吐蕃曾在此战败。作口号十首:写诗歌颂胜利。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蕃人归顺朝廷,而番酋无方略,恃人多,故难取胜
闻虏人败于柘皋作口号十首 其一 正阳门下草还生,宫殿无人也自春。 上皇昔日登临地,愁杀当时老大臣。 诗意解读: - 诗中意象解析:诗句“正阳门下草还生”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场景,正阳门作为皇宫的门户,本应是庄严和繁华的象征,现在却只有野草生长,暗示着权力的真空和衰败。 - 历史背景联系:“宫殿无人也自春”可能指的是金朝在南宋时期失去中原后,其皇帝和宫廷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和繁华
在宋朝诗人庞谦孺的《闻虏人败于柘皋作口号十首 其三》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战争的画面。诗中写道:“文武宣和盛两班,当时都道取燕山。三京随手残烧尽,今日谁迎二圣还。”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更是对历史、对文化、甚至对国家的深刻反思。 “文武宣和盛两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繁荣景象。在这里,“文武宣和”可能是指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氛围,而“盛世”则意味着国泰民安。然而
【注释】 1、闻虏人:听到敌人。 2、柘皋:地名,在今安徽省寿县西南。 3、作:创作。口号:即诗题,“口号”就是民间流行的歌曲。 4、十首:指《闻虏人败于柘皋作口号》共十首。 5、强半:大半。签军:被征去当兵的人。 6、天兵:皇帝的军队。 7、但恐:恐怕。 【赏析】 这首诗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春天,诗人闻报金朝大将完颜果下台不久,其手下的许多将领和军官纷纷投降了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