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此题解答时,注意结合全诗内容理解分析。 “小阳春后北巡行,番女番童夹道迎”两句,写诗人在小阳春之后,北行途中,沿途所到之地,都有番女、番童夹道而迎接他。这几句描写了诗人的出巡路线和沿途所见之景。“小阳春后”即“小阳春”,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的季节。《诗经·正月》:“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汉书·武帝纪》载:“三月,上行自东郡反
【注释】 武林:指杭州。下里谣:即《武林旧事》,是南宋都城临安的风土民俗、地理交通等各方面的资料集,为研究南宋都市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漏天:指阴雨连绵的日子。腊:农历十二月。抵:到。新正:正月初一。傍岸:指近水边的。田园:指靠近江边的田地。碧水平:指江水清澈如镜。官长:官府长官。只嫌行路滑:只恨道路太滑,难以行走。不来:不愿前往。天竺:指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面。一祈晴:指去求神降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中山水的意境。 - 森森古木拂云门:森森,形容树木繁茂;古木,指年代久远的树木;拂,轻轻擦过;云门,山间云雾缭绕的地方。整句诗描述的是山间的树木繁盛,仿佛在轻轻擦过云雾缭绕的地方。 - 怪石嵯峨湿藓痕:怪石,指形状奇特的石头;嵯峨,形容石头高耸;湿藓痕,指石头上长满了苔藓的痕迹。整句诗通过描绘石头的形状和苔藓的生长,营造出一种山野的气息。 - 正喜郊原沾霢霂:正喜,非常高兴
【注释】 即事:眼前所发生的事件。信书:相信的书籍。毕竟:终究,到底。目击身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寄语:告诉别人的话。挥毫:用笔写作。吟咏客:指吟诗作赋的人。依样画葫芦:比喻照抄照搬,毫无创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读了一些相信书本而不知实践的“信书”后,有感而发的一篇议论诗。首二句说,如果相信书本上所说的一切,那就不如不读书了;因为书上讲的都是过去的事,而现实是千变万化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还要对诗句进行赏析。 首句“拍天触石怒涛鸣”,意思是说:拍击着天,撞着岩石上那巨大的波浪轰鸣不已。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惊涛骇浪比作有生命的人,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次句“悬瀑奔流万壑声”,意思是说:瀑布挂在悬崖峭壁上,水流奔腾不息,发出万壑之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中的竹子,通过诗句传达出作者对画中竹的喜爱之情和对其品格的赞美。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数竿和月碎摇金——形容竹子在月光下摇曳的姿态,如同黄金般闪闪发光。"数竿"是指竹子的数量不多,"和月"指的是与月光相映成趣,"碎摇金"则形容竹子随风摇曳时,仿佛黄金般熠熠生辉。 2. 霜净烟梢碧玉森——描述竹子在霜降后依然保持着绿色,就像碧玉一样清新、美丽
【注释】 画菊:指画上的菊花。 少年:指年轻时候。 繁华好:即美好,指花的美丽可爱。 晚节方知冷淡香:即晚年才懂得菊花的清高。 数朵:几朵。 三径:三条田间小路。 孤松:一株独立的松树。 傲寒霜:不怕冷霜的侵袭。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菊自喻,借菊来写人,托物言志。全诗通过描写菊花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表现了诗人从年少时对菊花的喜爱,到中年后逐渐体会到菊花高洁品质的过程
注释:春末天气虽已转暖,但仍然有些寒意;屋角的知了还在鸣叫。史书上记载的冬天万物冬眠,但如今看来,墙上的知了竟然还能自由地飞舞。 赏析:此诗描绘了小春时节的自然景象。诗人用“屋角犹闻蝘蜓鸣”来形象地描绘出了初夏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眼看壁上竟横行”则通过反衬的方式,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注释】 蒙阴道:蒙阴,地名,今属山东,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北。 圣主心:指皇帝的心。圣,神圣;主,皇帝。 齐东:指山东省东部一带。齐东沿路雪:齐地东部一路大雪。 沾足:沾润、沾湿。 【赏析】 《蒙阴道中纪事》是诗人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任济南府同知期间所作。当时济南府同知为官署所在,诗人就任后便开始游览济南名胜古迹。诗中描绘了济南的冬景以及作者游览途中所见所感
晓发桐庐县望严先生祠堂 塘汛(地名,在今浙江省桐庐县西南)闻鸡促晓行,一江风雨片帆轻。 先生莫笑匆匆色,不是区区为显荣。 释义:清晨我从桐庐县出发,前往严先生祠堂瞻仰;江风暴雨,我扬帆疾行,但心情却很宁静轻松。严先生不要笑话我这匆匆的行程,因为这不是为了炫耀显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赴桐庐谒见严子陵时写的。首联“塘汛闻鸡促晓行,一江风雨片帆轻”,点明时间、地点、天气和船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