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
新月 东瀛寥阔月来迟,伫待清光漾水涯。 台上乍开三寸镜,窗前初画一弯眉。 鸿惊曲木云深处,鱼避沈钩浪暖时。 应是婵娟深自晦,岂教玉斧镇相窥。 ---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东瀛寥阔月来迟 - “东瀛”指的是日本,此处表达对月亮从海的远方逐渐升起的期待。“寥阔”意味着辽阔无垠,表达了一种遥远和宁静的氛围。“月来迟”描绘了月亮升起的时间较晚的景象,给人一种静谧等待的感觉。整体而言
【注释】 桐江:浙江桐庐县的一段江流。桐庐山,在今江西南昌市。入春终日雨随风,一路江南抵浙东:春天里,桐江两岸整天都在下着雨,随着江水向东流去。 乍:突然。添:增多,增加。三丈:一亩地长出三株高草或竹子,故称一亩为“三丈”。 浪花中:指田畴被雨水冲刷得波光粼粼,像浪花一样。 赏析: 《桐江纪事》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纪行诗。此诗描绘了春天时,江南一带连绵不断的春雨给田野带来的美景和变化
【注释】 鹿耳门汛:指泉州的鹿耳门。即事:记述眼前所见。乘风才命驾轻航,回首荒城已渺茫:意思是说趁着好天气,命令船儿轻快地航行;回头望去已经看不见荒废的城池了。 日与云山争隐见,天连波浪若低昂:意思是说在天空与云层之间,太阳和山峦互相掩映、隐现,而天空与波浪也仿佛在相互交织、升降。 巡行鹿耳新防汛,指点鲲身旧战场:意思是说在巡行到新的防区时,指着过去的战场指点着说。 谁道疆隅惟恃险
【注释】 渡扬子江:泛指长江上。 荡桨楼船晓气融,飞登彼岸日方中: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船儿在水面轻轻荡桨,仿佛在与晨雾融为一体,当船靠近岸边时,正是太阳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 正逢万里安澜会,那得江㹠鼓浪风:正好碰上长江水平稳如镜,没有波澜,多么幸运呀! 【赏析】 “荡桨楼船晓气融”,写船儿在朝阳的映照下轻摇着桨,在江面上缓缓行进,船儿在晨雾中飘浮,似乎与晨雾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 泰安州:今山东泰安市。 崔家庄驿:地名,在泰安州境内。 丹枫:红叶枫树。 香案:供神佛的木制或纸制祭桌。 炉烟篆(zhàn)晓风:用香薰火,香烟袅袅上腾,随风飘动,形似篆书文字,故称。 礼毕:拜祭完毕。 凭高:倚靠高处,指登高远望。 遥:遥远,指帝都北京。 五云:五种颜色,即青黄赤白黑。这里借指帝都。 赏析: 这首诗是乾隆九年1744年元日(正月初一)
【注释】 鮡鱼: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肉食鱼类。鮡,古代对小鱼的别称。《本草纲目·鳞四》记载:“鮡出南海诸山石间。”《尔雅·释鱼》曰:“鮃(鱣)出水为鳟,在水为鳟。” 无鳞隐见绿苔斑:没有鳞片,只隐约地现出绿色的斑点。 额上双眸月两环:鱼头上有两只眼睛,就像一轮明月。 掉尾居然行地上:游动时尾巴像断了,却能在水中行走。 潜身不肯入波间:它潜入水中,不愿进入波浪之中。 烹来羹脍争夸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译文:身穿皮裘,身佩羽扇,是时候出征了。我像风流儒将一样,威名远扬。残破的石碑,也不过是平常事罢了
正月五日 书所见 陇麦蕃滋细雨中,尘沙贴地任东风。 马蹄才踏江南路,风景烟光便不同。 注释: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我看到了这景象:陇上的小麦茂盛繁密,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尘土和沙子粘附在地面上任由东风吹拂。 刚一踏上江南的路,眼前就呈现出不同的景色:烟雾笼罩着大地,一片朦胧的景象
【注释】 叆叇:浓密的样子。 青:指远山。 雨挟龙涎(xiān):形容雨水像龙的涎水一样。 蕉从滴沥檐前听:蕉叶被风吹动发出滴滴声,听到这声音就像在檐下听着雨声。 投笔诗成愁对酒:我投笔从戎后,写诗已成往事,现在只能对着酒忧愁。 【赏析】 《夏日即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全诗以“即事”为题,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山水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归去的惆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浓云叆叇雾弥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自然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春云亭中,体验着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第一句“飞阁层楼照眼明”,诗人通过“飞阁”和“层楼”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春云亭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建筑的喜爱之情。同时,“照眼明”这一描写也传达出一种明亮、通透的感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第二句“回廊禅室诵经声”,则进一步描绘了春云亭内部的宁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