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诗句 伤寒论 · 辩脉法 译文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
译文: 问曰:脉有阴阳者,为何解释?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则生,阳病见阴脉则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区别?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预计十七日将剧痛发作。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预计十四天将剧痛发作。 问曰:疾病有洒淅恶寒而后复发热者,何解?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
伤寒论·辩脉法 解析脉象与疾病预后关系 1. 问诊背景 - 病脉欲知愈未愈 - 辨脉方法 2. 脉象分析 -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脉象特点 - 阴阳和平脉象判断 3. 立夏得洪大脉意义 - 立夏得洪大脉为时脉特征 - 四时脉象规律 4. 疾病预测 - 夜半得病日中愈 - 日中得病夜半愈 5. 脉象与疾病关联 - 寸口脉浮表里定位 - 趺阳脉浮涩脾病诊断 6. 脉象解读 - 趺阳脉浮涩脾胃问题 -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桂枝二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