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译文:你提问的是脉诊的基础知识。人体的脉象可以分为三部,即寸、关、尺,它们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影响。 注释:三部,即上、中、下三部;阴阳,指脉象的两种基本类型;荣卫,指气血运行;血气,指体内的精微物质。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译文:气血在体内流动时,会随着呼吸和运动而改变,形成各种脉象
《伤寒论·平脉法》逐句释义与赏析 原文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荣卫流行,出入升降,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呼吸是脉搏的开始,初次摸脉感觉脉搏来时快而去得慢,这是外感病邪在表,里虚的表现。初次摸脉感觉脉搏来时迟而去得快,这是体内有热邪在里的,表现为实热。 2.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
诗句 伤寒论 · 辩脉法 译文 脉浮而大,心下反而坚硬,有热属于藏的,攻之,不令发汗。属于府的,不令小便次数增多。小便次数增多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
诗句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译文 如果脉搏浮而数,应当发热,但同时出现恶寒、身体疼痛等症状,且饮食正常,这可能是由于体内有积聚的脓液。如果脉搏浮而迟,面色红润却伴有战栗,那么在六到七天内应当出汗后病会痊愈。但如果反而出现发热的症状,病情就会延迟
《伤寒论·平脉法》是中医诊断学的经典著作,其中详细论述了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 诗句: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译文:如果得到纯弦脉,那么将会死亡,这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脉象像弦一样直,说明肝脏的藏象受到了损伤,所以知道会死亡。 注释:- 纯弦脉:一种特指的脉象,即只有弦脉而没有其他脉象。 - 肝藏:指的是肝脏这个内脏器官。
伤寒论 · 辩脉法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
伤寒论·辩脉法 解析脉象与疾病关系,探讨治疗策略 1. 脉象概述 - 脉象分类及其意义 - 脉象与疾病关联 - 脉象变化对诊断影响 2. 寸口脉浮而紧 - 浮紧含义及临床意义 - 风寒伤卫与荣卫问题 - 治疗建议与预后分析 3. 趺阳脉迟而缓 - 迟缓脉象特征 - 胃气如经与胃气损伤 - 非本病误治原因 4. 荣卫内陷与数脉 - 荣卫内陷现象描述 - 数脉变动与病情发展 - 治疗方法与预后预测
诗句: 1.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2.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3. 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4.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5.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6.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
《伤寒论·平脉法》是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师持脉:老师拿着脉诊工具。 2. 病人欠者:病人打哈欠,没有病。 3. 脉之:触摸脉搏。 4. 呻者:病人呻吟,有病。 5. 言迟者:脉搏迟缓,可能是风邪。 6. 摇头言者:病人摇头,可能是里证疼痛。 7. 行迟者:脉搏行迟,可能是表证过强。 8. 坐而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