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下面是对《伤寒论·伤寒例》的逐句释义,包括诗句、译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 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冬至之后,寒冷天气来临,万物都潜藏起来。 - 君子固密:品德高尚的人应该保守自己,防止受到寒冷的伤害。 - 触冒之者:因接触寒气而患病的人。 - 名曰伤寒:这些患者被称为“伤寒”。 - 其伤于四时之气
诗句:伤寒论 · 伤寒例 译文: 伤寒论 · 伤寒例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译文: 如果伤寒病的外感症状已经解除了,但是病人体内仍然存在未消除的病邪,没有形成大满大实的情况,只是有生寒热的症状,病情就不会得到根治。如果伤寒病的外感症状已经解除了,但是体内仍然存在大量的痰湿和燥屎,那么应该通过攻下的方法来清除这些宿疾。即使经过四五天的治疗,也不能保证完全治愈,但是如果不适当的使用攻下的方法,反而会导致病人虚热入里而引发协热利、烦躁等变证,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注释: 伤寒论 · 伤寒例以前是,指过去的情况或以前的经验; 是:表示等同、相当于; 伤寒热病证候也。伤寒热病: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热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疼痛、口渴等。证候:指疾病的症状和表现。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在过去的情况下,人们对外感风寒引起的热性疾病有了一些认识和经验。在古代医学中,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和表现与现代的感冒、流感等类似,但病因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 伤寒论 · 伤寒例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
【译文】 十五日得一气,在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而气候也有些应到而不到,或未应到却到来了,或者到了太过了,这都是病气。 但是天地的动静,阴阳的鼓击,各是正一气罢了。所以那春天暖和,就是夏天暑热;秋天燥烈,就是冬天怒气。 因此冬至之后,一个阳爻升起,一个阴爻下降。夏至之后,一个阳气下降,一个阴气上升。这就说明冬夏二至,阴阳会合在一起;春秋二分,阴阳分离开来。阴阳交易,人就会生病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平脉法中,“师曰”是古代医者对病情的直接诊断和解释,“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则是根据病人的体型来判定其脉象应偏向于浮或沉。在《伤寒论》中,这种区分是基于人体体质的不同而做出的临床判断。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这段描述进一步解释了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翻译: 伤寒论·平脉法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 译文:寸口脉的缓和迟,代表阳和阴的状态。阳脉缓慢表示阳气旺盛,面色明亮,声音洪亮,毛发生长;阴脉迟缓表示阴气充盈,骨髓生成,血液充盈,肌肉紧张、薄而有光泽。当阴阳相互依存,气血运行通畅时,表现为强健有力。 趺阳脉滑而紧
``` 伤寒论 · 平脉法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
《伤寒论·平脉法》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脉象及其代表的病理变化。下面将逐句解释原文: 1. 肤阳脉微而紧:肤阳脉指的是皮肤表面的温度,微则表示微弱,紧则表示紧张或寒冷。当肤阳脉微而紧时,通常意味着体内有寒邪存在,可能是因为外感风寒所致。 2. 少阴脉弱而涩:少阴脉是指肾经的脉象,弱则表示无力,涩则表示不流畅。肾经无力可能与肾虚有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3. 趺阳脉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