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芍药三两(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温)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细辛三两(味辛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芍药甘草汤方 - 白芍药四两:白芍药味甘酸,微寒,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 - 甘草四两:甘草味甘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 - 右二味[口父]咀:将药材切成小块,以便更好地煎煮。 -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用水煎煮,得到约1.5升的药液。 - 去滓,分温再服之:过滤药渣,将药液分成两次服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释:太阳病,是指因外感风寒邪气而引起的病症。八九日,是指病程已经过去了八九天。如疟状,是指发热和寒战交替发作。发热恶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解析太阳病脉象与治疗策略 1. 太阳病基本特征 - 脉浮、头痛、项强痛 - 恶寒发热症状 - 中风与温病区分 2. 太阳病诊断要点 - 发热与畏风鉴别 - 脉象浮紧与缓急判断 - 体痛与呕逆表现 3. 太阳病治疗原则 - 中风与伤寒区别 - 汗出与脉数急处理 - 不传与不愈预后分析 4. 太阳病预防措施 - 避免外邪侵袭方法 - 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译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时开始到未时结束。 风家,即患有外感风寒的患者,如果表邪已经解除,但症状仍然持续不退,那么需要等待十二天才能痊愈。 注释 1. 太阳病: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病症,如头痛、发热、恶寒等。 2. 欲解时:指病情即将好转或痊愈的时刻。 3. 从巳至未:指的是时间范围
从霜降后直至春分前,凡因触冒霜露而得寒疾者,称之为伤寒。冬月寒冷,人体若未能适应,便易生病;而十一月到十二月,寒气愈发严烈,病状随之加重;正月二月时,寒意虽渐解,但病情也较轻。此乃因气候不调,偶遇风寒之人,便会发病。此外,立春后至春分前,若天无大寒,亦无冰雪纷飞,而人群却出现壮热现象,这或许是阳气在冬季伏藏之寒中苏醒,变化为温病。春分之至,至秋分之前,若有突然而来的严寒,皆属时行寒疫所致
伤寒论 · 伤寒例 解析《伤寒论》中关于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 1.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 症状描述:阳脉浮滑,阴脉濡弱 - 病因分析:风邪侵袭 - 病理变化:转变为风温 2.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 - 症状描述:阳脉洪数,阴脉实大 - 病因分析:温热邪气侵袭 - 病理变化:转变为温毒 3. 温毒为病最重也 - 症状描述:温毒 - 病因分析:温热邪气侵袭 -
以下是对《伤寒论·伤寒例》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原文: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2. 译文:如果同时患有两种疾病
【诗句】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译文】 伤寒引起的太阳病,有痉、湿、暍三种表现,应该分别论述,因为它们与一般的伤寒相似。 【注释】 - 伤寒:一种由外感风寒引发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热、无汗等症状。 - 太阳病:指由风寒邪气侵入人体,影响体表而引起的病症。 - 痉、湿、暍:这三种都是伤寒的表现形式,其中“痉”指的是肌肉强直,“湿”指的是关节疼痛
伤寒论·伤寒例 解析《伤寒论》中关键医学概念与治疗原则 1. 疾病理解与预后判断 - 理解疾病本质 - 预后判断重要性 - 四损脉象预示死亡 2. 伤寒病症状分析 - 反能饮水为愈征 - 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 - 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3. 治疗策略与方法 - 针刺与灸法治疗 - 温病特殊治疗手法 - 脉象变化对治疗影响 4. 阴阳理论在诊断中的应用 - 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死 - 阴阳俱虚热不止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