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黄芩二两(味苦寒),黄连三两(味苦寒)。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以下是对《伤寒论》中相关诗句的逐句翻译: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翻译: 大剂量泻药后,再次发汗而小便不畅,这是由于津液丢失所致。如果此时不治疗,只要小便通利,病情自然会痊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翻译: 泻药之后,再次发汗会导致身体发冷,脉搏微弱细涩。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及其应用 1. 方剂组成与功效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 主治心下逆满,头眩,身疼痛 2. 方剂配伍与药效 - 茯苓、桂枝通阳化饮 - 白术健脾制水 - 甘草助桂以通阳 3.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误用汗、吐、下后心下逆满 - 心下逆满,头眩,身疼痛 - 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4.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伤寒论中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及栀子干姜汤应用 1. 伤寒论背景与重要性 - 伤寒论简介 - 伤寒论在中医理论中地位 - 伤寒论对后世医学影响 2. 伤寒论核心内容概述 - 伤寒论主要论述 - 伤寒论治疗原则 - 伤寒论辨证论治方法 3. 栀子豉汤方剂分析 - 组成成分与药性 - 栀子豉汤主治症状 - 栀子豉汤临床应用实例 4. 栀子厚朴汤方剂分析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五苓散与小青龙汤在治疗太阳病中的应用 1. 五苓散方剂组成与功效 - 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 - 温补胃气,调和水湿 - 适用于大汗后胃中干燥及烦躁不得眠患者 - 五味药配伍,增强疗效 2. 小青龙汤方剂组成与功效 - 猪苓、桂枝、生姜、甘草、大枣 -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适用于心烦口渴及小便不利患者 - 药物组合,针对性强 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伤寒论》中太阳病脉证与治疗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译文:将上述四种药材放入四升水中,煮沸后取出药液,过滤去渣,每次服用时分成三次。 2. 关键词解释 - 太阳病:指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 脉证:指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和症状来判断病情。 - 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的脉证与治疗 1.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 病因分析:荣气不足,血少导致身体疼痛 - 治疗方法:使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 注意事项:若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2.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 病因分析:脉浮表示病在表 - 治疗方法:使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3.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病因分析:脉浮而数表示病在表且有热 -
{"translate":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