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四句写诗人梦醒后,在小屋里支颐静坐,听到枕边香篆细响,酒醒时见布衾微凉,不禁感慨时光易逝,世事难料。后四句写诗人想到自己一生仓皇起落,颠倒衣裳,不禁叹息。 【答案】 (1)掩耳无多事 指不关心国事。 (2)支颐就小床 指在小屋里静坐。 (3)梦恬香篆细 睡得很香甜,香气袅袅地飘散在空中。 (4)酒醒布衾凉 酒醒了,看到布被还凉了。 (5)白月天留照
译文: 在白昼中,我悠然自得地躺着,不需要人搀扶。 白昼中,我的心没有杂念,清贫病体依然坚如磐石。 我像一棵枯朽的木头那样沉静,太阳仿佛也在悠闲地移动。 役税都均匀地交到了明府手中,衙门里没有那些忙碌的官差和吏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闲适生活的诗。首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白昼中悠然自得、无需人扶的场景。第三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贫的坚守和对疾病的乐观态度。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注释】 ①石斋先生:《旧唐书》卷一○五有《石公传》。石公名君涉,字子明,河南洛阳人。曾为中书舍人。天宝年间为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事,封燕国公。代宗时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门下省。德宗建中四年(783)卒,年八十四,赠太尉,谥曰忠肃。其墓在洛阳县西北四十里,今为县治。 ②三年留絮酒:据白居易《与李侍御书》“君诗三首,余已读尽”,可知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③不到一峰坟:“不到”,谓未及拜祭
这首诗由五言律诗组成,其详细内容及赏析如下: - 诗句释义: 1. 流年过半百,敛迹只蒿逢。:岁月已过半,人已至中年,选择隐居生活。 2. 秋气清炎海,苍波起卧龙。:秋天的凉风扫清炎热,大海波澜壮阔仿佛卧龙在觉醒。 3. 南川留一榻,北极着双瞳。:在南边的小河边留下一床,北方的天空中挂着双眸。 4. 八表虽云远,能消几日风。:虽然世界很大,但只要心中有所坚持,便能抵挡住一时的风暴。 -
诗句释义 - “村酒还堪醉”: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村民们酿造的村酒足以让人陶醉。 - “官舟发未忙”:指的是官员乘坐的船还未开始出发。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 “霜催乌桕赤”:描述了秋天霜冻使乌桕树叶变红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 “山引白云长”: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强调了山的宏伟与自然的宁静。 - “怅望东湖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东湖美景的怀念。
【注释】 观烧:观赏火焰的燃烧过程。 气烈山将碎,声刚兽欲号:指火焰猛烈燃烧,山石被烧成粉末;野兽因恐惧而发出怒吼。 獞猺(lào)疑逞雪:獞、猺为古代部落名,这里指野兽,疑是误以为大雪降临,故有所惊。 刘项讶争豪:刘指的是刘邦,项羽,两者皆称王,故云“争豪”。 红焰摧林去,青烟逼汉高:红色的火焰焚烧森林,黑色的烟雾逼近汉朝皇帝。 百虫惊蛰近,谁为激江涛:各种昆虫被惊醒,春天即将到来
注释: 边城无隙地,孤岛有僧居。 急桨过蛮叟,呼船问市鱼。 轻风醒宿酒,伏枕看残书。 断我登临兴,重云嶂碧虚。 赏析: 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海岛生活画卷。诗人在边城的空地上泊舟,岛上的僧人独自居住着。急桨声中,一个蛮夷老人划船过来询问卖鱼的事。轻风拂面,诗人醒来后伏枕看书,但心中却有一股登高赏景的冲动,却被重重的云雾遮挡住视野,只能看到山峰如碧玉般晶莹剔透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从诗中“吾那拘礼数”一句可知,诗人与送别的友人是朋友关系,且诗人有礼数的约束;“僧亦厌袈裟”一句可知,诗人也不喜欢僧人穿的袈裟,这两句是说两人都不愿意拘守于礼制、规矩。颔联点出送别之意,颈联以景写情,尾联点题,并暗含送别之意。 【答案】 寓资福寺 塔飒招提景,春衫试苎麻。 吾那拘礼数,僧亦厌袈裟。 烟罩枇杷树,香传枸杞茶。 晚鼓散官衙
【注释】: 1. 三江晚泊二首其二:作者在三江的傍晚时分停靠下来,写下了这首诗。 2. 流逆频输楫(jí):水流逆行,频繁地将船驶向上游。 3. 途生每问程:途中的人经常询问行程。 4. 篙师疲落日:撑船的老翁因劳累而感到疲惫,落日时分还在努力划船。 5. 津吏聒深更:晚上的守门人因劳累和寒冷而吵闹不休。 6. 寨鼓沈沈点(diǎn):寨子里的鼓声低沉而有节奏地敲打着。 7. 潭星耿耿明
【注释】: 定山子:指石斋先生。海傍:即海边,此处代指石斋先生的住所。 闲情今转别,老笔更无双:闲情是说诗的情趣,转别意味着不再有旧日的情感,老笔更无双指的是石斋先生的老笔依然独步天下。 黑发从渠白,流光去自忙:黑发是从渠,指的是石斋先生的头发由乌黑转为白发。流光去自忙,意为岁月匆匆流逝,忙碌不停。 寄声泉石下,痴病只寻常:寄声泉石下表示石斋先生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泉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