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
【注释】神泉:指惠泉。大参将:官名,为明代武官之最高品级,正二品;钟君:即钟启元,字子升,明朝人,有《神泉》诗。中冷:地名,在今江西宜春县西。一歃(sà):古时饮酒用口含酒爵,以舌舔吮,谓之“歃”。过:超过。贤藩佐:贤能的辅佐大臣。发地藏:《后汉书·王充传》载:“汉明帝夜梦见金甲神人持五色云盖,乘九色神龙,驾以白麟,从九光星坠下,帝以问群臣,傅毅对曰:‘此天瑞也,非人所能及。’”地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时,首先要指出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然后结合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答案】 译文:仪真获得亡友袁健夫所借的拙稿六册,我悲从中来。丧妻舟在何处? 残篇马上来,别驾劳仆御。 注释:“仪真获亡友袁健夫所借拙稿六册”,仪真:地名。亡友:死者的友人。亡妻:妻子已死。“丧舟”指丧妻之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仪真得到友人袁健夫所赠的拙劣诗稿,十分感慨
【解析】 “立冬后赏菊十首”是题目,这是组诗,每句都写菊花。“几种重阳菊,连开傲晚霜”,第一句写菊花的种类多;“连开傲晚霜”,第二句写菊花盛开,不怕晚霜的侵袭。“红黄各称赏,朵朵弄杯觞”,第三、四句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各有所长:红色的艳丽夺目,黄色的清新可人,它们都令人喜爱,纷纷前来观赏。“弄”为玩赏之意。“弄”,使动法,让……来玩耍。“杯觞”即酒杯,泛指酒器。这两句写出了菊花的不同姿态:红黄相间
【注释】 小月:即初月。相照:相互辉映。双眸老更青:双眉更加清秀,眼睛也更加明亮。静观亭:在杭州灵隐寺。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诗人观赏月景时的感受和联想。首句“小月来相照”,是说当月初升的时候,月光洒落在山头,给静观亭的景色披上了一层银纱;二句“双眸老更青”,则表现了作者年岁虽高,精神却依然矍铄,目光炯炯有神。三、四句写自己欣赏美景的心情,并点出欣赏的对象——静观亭。 【译文】
立冬后赏菊十首 其八 庐山重九节,送酒有江州。 不是陶元亮,花神枉献秋。 注释: - 这首诗描述了立冬之后的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日,通常在公历的10月28日至30日之间)时,诗人在庐山赏菊并收到江州刺史王弘送来的美酒的场景。 - 诗中提到“不是陶元亮”,指的是晋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他在重阳节被邀请至东篱下赏菊,而江州刺史王弘却派白衣仆人送去美酒。 - “花神”是指菊花之神
【注释】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把秋季分为三季,每季三个月,分别以孟、仲、季来称代。秋季的第三个月叫孟秋,第四个月叫仲秋,第五个月叫季秋。秋天到了立冬,就到了仲秋时节;立春过了立春,就是孟春了。 “款款”指蜜蜂飞动的样子。 “幽香”指菊花的清香。 篱:篱笆。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了重阳节后赏菊时的景象。诗人先感叹菊花为何开得那么晚,重阳已过而它才盛开。然后写蜂蝶纷纷前来采蜜
【注释】 烂熳:放纵、纵情。 晋风流:指晋代的名士风度,这里指晋代文人那种超脱世俗、不随俗世的生活方式。 芳菲:花。 夺:迷住,吸引住。 入耳莺声:形容莺歌婉转悠扬。 【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一位饮者(或称酒客)的。诗中“烂熳”和“漆园襟度”等词句,说明诗人对这位饮者有很高的评价。“烂熳”一词,用得极为准确,它形象地写出了饮者的放浪形骸,纵情于花前月下的生活。而“漆园”一词
立冬后赏菊十首 其十 醴酝何曾乏,谁人遣白衣。叉头那未尽,时节酒非迟。 注释解释: - “醴酝”指美酒,这里指的是酿制精美的美酒;“何曾乏”表达了酒源充足,从未短缺的意思;“谁人遣白衣”意味着是谁送来了这些美酒;“叉头那未尽”暗示着酒量好,喝个不停;“时节酒非迟”则表达了酒适合当前的季节和场合,不嫌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与美酒相伴的赏菊盛会,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
注释:庭院中的矮橘树,每颗橘子都金黄耀眼。然而,却与篱笆边的菊花相衬,散发出天然的绚丽香气。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庭园景象的诗。首句“庭中矮橘树”点明了场景和时间,是立冬后的日子。次句“颗颗照金黄”,形象地描绘了橘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橘子,色彩鲜艳夺目。第三句“却衬篱边菊”,则是说这些金黄色的橘子与篱笆边的菊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菊花显得更为突出。最后一句“天然锦绮香”,则是对整幅画面的升华
【注释】: 胭脂红照日:红色的花朵像胭脂一样,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 花蕊簇金黄:花蕊聚集在一起,像是金子一样闪耀着金光。 暗有天香发:暗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阿谁作主张:是谁在这里主掌? 【赏析】: 《立冬后赏菊十首》,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共十首,这是其中的第七首。 诗的前两句写菊花的艳丽色彩和香气;后两句写赏菊人的主观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