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滔
【注释】 河南:指唐王朝。试秋夕闻新雁:秋天的夜晚听到新雁叫声,引起作者的乡思。 湘南:湖南一带。蓟北:指河北一带。乍惊秋;忽然感到秋风凛冽。陇云夜:陇山的流云映着夜晚的天空,指客中之景。客子:游子的自称。 一声初触梦:雁叫的声音刚从梦中醒来。半白已侵头:鬓边已现白发。半白:指两鬓的头发。侵头:染上头发。 旅馆移欹枕,江城起倚楼。馀灯依古壁,片月下沧洲。寂听良宵彻,踌躇感岁流。 【赏析】
题宣一僧正院 五级凌虚塔,三生落发师。 都僧须有托,孤峤遂无期。 井邑焚香待,君侯减俸资。 山衣随叠破,莱骨逐年羸。 茶取寒泉试,松于远涧移。 吾曹来顶手,不合不题诗。 注释: - 五级凌虚塔:描述一座高耸入云的佛塔,五级台阶象征着佛教的五蕴(色、受、想、行、识)。 - 三生落发师:指一个出家的人,他可能是前世、今世或来生都曾是一个僧人。 - 都僧须有托:都是指在寺庙里的僧人
诗句输出: 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 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 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 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 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 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 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鸣。 如何汉天子,青冢杳含情。 译文输出: 在挖掘土地以摧毁坚固的城池,焚烧山林以搜寻潜伏的敌人之后,士兵们在战场上显得异常疲惫。金制的乐器和银制的小铃铛相互发出低沉而哀伤的鸣叫声
却假青腰女剪成,绿罗囊绽彩霞呈。 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 注释 1. 木芙蓉三首:这是唐代诗人黄滔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木芙蓉独特之美的赞美。 2. 青腰女:古代传说中擅长织布的女子,这里用以形容木芙蓉的美丽如同被精心剪裁的绿色丝巾。 3. 彩霞呈:形容木芙蓉的色彩斑斓,犹如天空中的彩霞一般绚丽多彩。 4. 黄花菊:指秋天盛开的菊花,与春天的木芙蓉形成鲜明对比。 5. 陶潜
【注释】 省试:科举考试。一一吹竽:比喻逐一进行考核,辨别其真伪。竽(yú):古代竹制的乐器,用木棍撑开成孔,插入嘴和手,使气流振动发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诗人以自己的才华为标准,对别人进行品评,希望人们能像“一一吹竽”那样,依次逐个地分辨出各人的特长,从而选拔人才。诗人的谦虚和诚恳,表现了他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的态度
【注释】 “陇雁南飞”句:陇西郡(今甘肃东南一带)的秋雁向南飞翔,大河也随着它们一起向东流淌。 “秦城”句:指长安附近的咸阳城,这里泛指长安。 “征行”句:出征时,人们往往将功名利禄作为追求的目标,但如今却要远离家乡,去往遥远的边地——夏州。 【赏析】 《夏日渡渭桥》一题下原注:“夏州”,即唐代的夏县,今属山西永济县。此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当时诗人正在夏州任刺史。 诗的前两句
【注释】 金声:指琴瑟之声。 郎中:唐代官名。 池水池塘,春草,指春天的景色。 宣城:地名,在今安徽宣城。此处代指作者所在地或友人所在之处。 垂号:指哀鸣、悲呼。 谢公:晋谢安(字安石)。谢安曾在云山游览。 【赏析】 这首词以“经慈州感谢郎中”为题,写的是词人经过慈州时,受到当地长官的热情接待,词人感激涕零的情态。 开头两句写词人的感激之情,说金声(即琴瑟之声)本是古诗的韵律
诗句原文: 黄鸟啼烟二月朝,若教开即牡丹饶。 天嫌青帝恩光盛,留与秋风雪寂寥。 译文解释: 黄鸟在烟雾弥漫的二月清晨啼叫,如果它开了,那么牡丹就更加繁盛。 苍天似乎嫌弃青帝赐予的恩泽太过丰盛,只愿让木芙蓉独自承受秋天的风霜。 注释关键词解析: - 黄鸟:通常指黄鹂,此处可能象征春天的生机。 - 烟:朦胧、不清晰的自然景象。 - 二月朝:农历二月初一,春天的开端。 - 牡丹饶:意味着牡丹盛开
九日 阳光重阳,阴气已衰。露水浓重,寒风劲硬,似乎要结成白霜。但不要以为菊花开得迟,因为在这重阳佳节,它却能独占尊座,独自欢乐。 注释1:阳数重时阴数残 - 这里的“阳”指的是太阳,而“阴”则指月亮。阳数指的是太阳的度数,而阴数则是指月亮的度数。重阳是农历的节日,所以这里说“阳数重时”。 注释2:露浓风硬欲成寒 - “浓”在这里指的是露水的浓度,“硬”则是形容风的力度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本首诗的注释和赏析可以参照“寄献梓橦山侯侍御”的注解。 【答案】 ①直道:指为官正直之道。三湘:泛指南方的湘江流域。四皓:汉初四位著名的隐士,刘邦曾请他们入朝做官,未被采纳。②赐衣:皇帝赏赐的衣物。僧脱去:僧人披上衣服。③主批还:皇帝批复了奏章。地得松萝坞:得到松萝坞的土地。④东门添故事:增添新的故事。南省缺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