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登春
【解析】 “汴水东流接大河,曾经帝里问铜驼”:汴水向东流入黄河,曾经到过京城洛阳。“曾经”意为曾经经过,指吴豪士重游大梁时的情景;“帝里”为京都,即洛阳,也暗含了诗人的故乡长安;“问铜驼”是说曾经到过洛阳城的旧地,也暗指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故土长安。 【答案】 译文:汴水东流,与黄河相接,曾经到过京城洛阳。春风三月,旗亭酒宴中高歌一曲。 赏析
醉中偶兴 春酒壶中烂似霞,青童学炼白朱砂。 醉来起舞松庭月,三□临风玉树花。 注释:春天的美酒在壶中就像天空中的晚霞一样美丽绚烂,年轻的道士学习炼丹术,用白朱砂作为药物,准备炼制长生不老的仙药。喝醉了之后,他起来在院子里跳舞,明月当空照映着他的身影,他像一棵玉树那样挺拔地站在月光下。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春酒》,通过描绘一幅饮酒吟诗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 1. 五云洞:山中洞穴名。 2. 仙人: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山中的仙人。 3. 碧桃:一种颜色鲜艳的桃树。 4. 石坛:指山中岩石上所立的祭坛。 5. 松花:松子,一种植物种子。 6. 薜萝衣:薜萝是蔓生植物,其叶可制衣物,这里指山鬼的衣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山间仙境,通过对五云洞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宁静的世界。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洞中仙人
注释:二月江水平静,船只往来穿梭。高楼夹岸,商贾云集,街头小妓卖唱的声音此起彼伏。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古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热闹的市井生活。首句"沙津乐"点明地点在沙津。第二句描写江上船只往来。第三句写岸边高楼,第四句写街边小摊。全诗语言简炼,意境优美
宫词 自从十五画双眉,记得新裁《白苎》词。 袖里青梅大如豆,石榴枝上打黄鹂。 【注释】 “自从十五”:从十五岁起。古代女子十五岁时行成人礼,所以这里说“十五”,即十五岁。 “记得新裁”:还记得刚裁制的新词。 “《白苎》”:指汉乐府《白头吟》。 “袖里青梅”两句:《白头吟》:“见此门中,杨柳可折;门外白杨树,可度。不可求,求是不得。”(《白头吟》)青梅子可食,故以喻指女子的容颜。青梅子大如豆
【注释】: 老僧:僧人,对年老有道行的出家人之称。 手中捻着白菩提:用白菩提树的木片磨成粉后做成念珠,是佛教徒念诵经咒时用以记数的法器。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觉”或“悟”。 拄杖过头眉下垂:拄杖即棒,过头即拄地。拄杖,指拄着一根棍子走路,也指和尚手持木杖。 石上晒经茶未熟:佛经是用纸张书写的,所以称之为经书,经书晒在石头上,因为石质坚硬,所以不易被虫蛀。晒经是指僧人把经书拿出来晾晒
琉璃砚水黄金瓶,十样鸾笺写道经。 太乙紫坛朝帝罢,蕊珠深殿彩花馨。 这首诗是明代宋登春的《拟宫中行乐词四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描绘了宫廷中奢华的生活场景,以及皇帝在紫坛上接受朝拜的情景,最后描写了蕊珠深殿上的彩花和香气。整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奢靡和腐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注释: 小红亭子白栏杆,入宫的宫女们头戴玉制的冠冕。 衣袖中掏出青梅弹鸂𪆟,银瓶里装满了冰凉的蔗浆。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宫中女子的生活场景。从诗中可以看出,她们的生活虽然看似悠闲,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她们需要时刻保持优雅的仪态,同时也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首诗通过描绘这些细节,展现了宫中女子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理解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宋登春的作品《仙堂山》中的前两句,全诗如下: 赤足仙人跨白鹿,道逢授我东华箓。 山下绯桃三百颗,食了还向瑶台宿。 我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诗句解析: - “赤足仙人跨白鹿”:描述了一个赤脚行走的仙人骑着一只白色的鹿。这可能象征着仙人的自由和超脱,或是他在旅途中的状态。 - “道逢授我东华箓”:在修行的路上偶遇仙人传授给诗人重要的道教秘籍
诗句如下: 黄鹤楼前江水流,故人何处木兰舟。 双双燕子南飞去,瑟瑟芦花铁邃秋。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和赏析: 译文与注释 - 黄鹤楼前江水流:描述黄鹤楼上,眼前是宽阔的江水缓缓流动。 - 故人何处木兰舟:询问远在何处的老朋友,他们乘着木兰木船离去。 - 双双燕子南飞去:描写天空中成对的燕子向南飞翔的景象。 - 瑟瑟芦花铁邃秋:描绘秋天来临,铁灰色的芦苇摇曳在秋风中。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