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一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六十五:偈诵。指佛经中的偶语,佛教中用以宣说法义、启导众生的语句。 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niè nán):①诸佛:指释迦牟尼。②不出世:不入涅槃。③亦无有涅槃:既未入涅槃。④涅槃:梵文 nirvāṇa的音译,意为“灭”,是佛教所说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⑤此句言:一切诸佛都不住于世间,更不会入涅槃。 年年二月半(duān),枉自衔悲酸(xián)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唱词和韵文,用于诵读。一百三十六首:指佛经中《金刚经》的一百三十六品。 宗通:指禅宗的悟性。 抹过:比喻说理透彻、明白。 无两舌头:没有两个舌头。意谓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双箭锋:比喻锋利的武器。 因甚如此:为什么这样? 闽蜀:指福建和四川。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偈颂。全诗以议论起首,接着写“宗通”,即禅宗悟性,再写“抹过”,“无两舌头”
【注释】 摩诃衍:即“摩诃般若”。衍:广泛。四句绝百非:指《摩诃般若经》的“空”义,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皆为虚幻不实;“性”与“缘”相依而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普熏:普遍地熏染。遍十方穷三际: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无我”之义,认为世间万物都不存在实体。一众:众生。诸方罗笼不住底:意谓众生都被六道轮回牢牢束缚,无法脱出轮回。 【赏析】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之六十二
【注释】:这里比喻着某种势力或事物,就像大火聚积在一起,逼近了,就会将人的面门都烧掉。 【赏析】:这首诗是说,当某种势力强大时,即使是佛祖也难以抵挡;当这种势力强大到了极点,甚至会烧光人的面门。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愤慨之情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滟滪云开,玲珑月皎。 巍巍玉殿与琼楼,已见翚飞拄杖头。 诗句释义 1. 照而常寂: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明亮或阴暗,内心都能保持一种平静和清明的状态。这里的“照”象征着外在的光明或影响,而“常寂”则是对这种影响的内在回应,即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内心都能找到平衡和安宁。 2. 寂而常照:表示即使在最寂静的时刻,也有光的存在,这种光不可见,但能穿透心灵深处,照亮内心世界
注释: 1. 百丈开田说大义:百丈禅师开垦田地,讲解佛法的大道理。 2. 究竟宁免费脚手:最终的结果是无需花费人力。 3. 松溪修田无可说:在松溪修田没有可说的。 4. 击鼓升堂但良久:敲击鼓声升堂拜佛只是一会儿的时间。 5. 知事头首俱欢颜:知道事情真相的人和头头们都很高兴。 6. 见者闻者皆失笑:看到听到的人都忍不住笑了。 7. 好篇大义,一字不少: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每一个字都没有遗漏。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主要讲述了涅槃心和差别智的关系。以下是逐句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1. 涅槃心,差别智。 译文:达到涅槃的心,是具有智慧的差别之心。 注释:涅槃(梵文:निर्मद्ध),意为“最终的休息”或“永恒的安宁”,是一种修行者通过断除一切烦恼而达到的境界。涅槃心即指修行者达到涅槃状态后所具备的心态。差别智指的是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得修行者能够超越表面的现象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六十:偈颂,佛教中指佛经中的韵文,多用散文写成。“偈”即“偈颂”,“颂”是赞美、歌颂的意思。此诗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一首偈颂。直下是,直下是。这边那边,满眼满耳。绵绵兮长存,湛湛兮不痕,拟议依前隔海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禅师在参悟时的情景。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禅师的心境和对佛法的领悟。 “直下是”,这是禅宗的一句关键语句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今朝结制,制如何结。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壁立千仞,千仞壁立。 译文: 今天的结制方式是什么?如何结? 内部不放,外部不放。 墙壁高耸千仞,千仞高墙直入云端
【诗句解释】 “一著高一著”:指在高处再登高。 “一步阔一步”:指越往前走,越是宽阔。 “堕在平常”:意指迷失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失去了追求。 “一著亚一著”:指一步一步地走。 “一步却一步”:意指越走越低,越走越远。 “失在巇崄”:意思是迷失在险阻之处。 “二俱不涉”:指两者都没有涉及。 “七达八通”:意指四面八方都可以到达。 “龙袖拂开全体现”:比喻有人帮助,事情就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