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枋
【注释】 嘉惠知君意:你给我的恩惠,让我感激不已。熏炉然:香炉里的香料燃烧。鸡舌贵:鸡舌香,一种珍贵的名贵香。宁逐麝香寻:宁愿追随香气而走。 一气消残暑:随着一阵清风,暑气消散了。终朝清此心:整日都使我的心清明如水。野人愧荀令:我作为隐逸者,感到惭愧。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友人赠香的诗,表现作者对友爱之情和对友人赠香之谢的感激。全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重视。
【注】张方:唐代道士张果。 【译文】 我听说张处士隐居在东林, 白社空空的王业,丹砂出自世心。 风尘全被药裹,杖屦惬云岑。 一入千峰里,孤踪不可寻。 【赏析】 此诗为作者游历东林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张处士的景仰之情。 首联写自己游览东林山时所见。诗人由山中道人张方而来游,他听到“张方”,便想到“遁迹”二字,所以首句以“遁迹”二字开篇,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了寻觅隐士张方
风雨中素庵见过竟日 风雨中,素庵(指诗人自己)与素庵见面并交谈了一整天。 风雨枉相存,来过涧上村。 虽然风雨交加,但素庵还是来到了涧上的村子。 乱云连客座,深竹暗柴门。 只见乱云缭绕在客座上空,而深竹遮掩了柴门。 笑语书千帙,诗篇酒一尊。 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书架上堆满了书籍。酒席上摆放着一尊酒杯,准备庆祝丰收或节日。 言归将日暮,山路已黄昏。 随着时间的流逝,夕阳西下,山路已经变得昏暗
【注释】: 1. 愁如春草不须删:愁绪就像春草一样,不需要删去。愁绪像春草一样,是自然生长的,不会因为被剪去而减少。 2. 把酒宁能一破颜:喝酒的时候,怎能让脸上露出笑容呢?宁:宁愿。破颜:使脸上露出笑容。 3. 坐对鬓丝徒种种:我对着自己的头发和眉毛(鬓丝)坐着,它们显得如此繁多,如此杂乱无章。鬓丝:头发和眉发。 4. 悲看烛泪亦潸潸:悲伤地看着蜡烛的泪水,也流了下来。潸潸:流泪的样子。 5.
诗句注释: - "瓢笠容君老,江山未定居":意思是说,你(筇公)的年纪已长,但山水之间仍留不住你的脚步,你的心灵和身体似乎还未找到真正适合的栖息地。 - "行吟过越峤,作赋爱吾庐":这句话描述了筇公的行走方式和他对于自己的居所的感情,他通过在山间徘徊吟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对这间小屋(吾庐)充满了深深的热爱。 - "涧上莺花寂,天涯雁侣疏":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宁静与寥落
注释: 1. 明初上人华藏庵:指明朝初期的一位高僧住持的华藏庵。 2. 初公开觉地,门径入云萝:指初开禅师在华藏庵开辟了悟道之地,其门前有如云般的藤萝。 3. 暑气香林隔,凉风竹院多:指炎炎夏日的暑气被树林阻隔,清凉的风从竹林中吹来。 4. 禅灯昼满月,莲漏夜舒荷:白天的禅房灯火辉煌,月光透过窗户洒满房间;夜晚的禅房,莲花形状的计时器发出悠扬的声音,荷瓣般的钟表随着时间缓缓转动。 5.
【注释】 筇:古时僧人用的手杖,泛指僧人。师越游三首:题下注云:“在师,余友也,与余同登灵隐,共话禅理。”越游三首,即《送僧仲一游越中三山》。 筇公:作者自号,以手杖为伴。涧上草堂:据《楞严经》卷四载,“菩萨入地狱,于须弥山上坐千岁,见地涌出大池,水浊如泥,有金鱼、白象,种种诸兽,皆来饮此泥水,其水愈臭而浊。”后经佛说,泥是垢土,能染人心,所以菩萨将手仗掷地作泥,令众恶物沉溺其中。后来
食园茄 园蔬生自好,微物亦盘飧。 锦里芋相似,青门瓜共繁。 尝新沾夏寔,垂露摘秋原。 遥忆霜风里,根株何处存。 注释: - 食园茄:指在园中种植的茄子。 - 园蔬生自好:园中的蔬菜生长得非常好。 - 微物亦盘飧:即使是微小的物品,也可以用来充饥。 - 锦里芋相似:与锦绣般的芋头相似。 - 青门瓜共繁:与青门外的瓜类植物一样繁多。 - 尝新沾夏寔:尝试新的食物以享受夏季的果实。 - 垂露摘秋原
【注释】 终岁幽愁两鬓丝,惊心物候向南枝。 花间东阁诗成早,梦里罗浮月落迟。 徐邈尝矜中圣醉,陈遵岂为尚书期。 无家我已久如客,饮罢苍茫何所之。 译文: 一年到头心中都充满了忧愁,头发也变白了,对南方的物候感到惊恐。 在花丛之中,我早就写出了诗歌,但梦中的月亮却落下得晚些。 徐邈曾经自夸酒量能与圣人相比,陈遵难道是为了官位才做尚书的吗? 我已经没有家了,就像是一个流浪的人
【注释】 筇:竹制的拐杖。师越游:即“越游”。 涧上草堂:《晋书·陶潜传》:“尝言:‘吾不喜人是非,但恨世无知音。’后征至都,于洛见园吏,问:‘学何道?’曰:‘学道’。‘学乃道耶?’曰:‘然,欲以助化。’因问:‘夫儒墨之宗犹左丘明、孙武,而皆失其本已,今何为而微?’对曰:‘唯愿明公崇朝讲而毁夕酒;简方领而约支体;抑卑素之谈,拒巧辩之言。损己而益物,泊己而明物,采百家之遗风,任海内之贤俊。’渊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