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
【注释】 后出塞和老杜韵 其二:在古代诗歌里,“和”是指模仿、效法。“老杜”,指杜甫。杜甫有《北征》诗,是一首描写他出征的诗。此诗是作者仿照杜甫的笔触写的一首咏史诗。 搜山猿为导,逾海鼍成桥——翻山越岭,用猴子做向导,跨越大海,架起象龙一样的巨大桥梁。 军行疾如风,所过无榛萧——军队行军快速如同疾风,所经过的地方没有草木茂盛的地方。 健儿慕威名,缚裤争就招——勇士们羡慕威武的名声,纷纷绑紧裤子
【赏析】 此诗是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的代表作之一。萨都剌(1274-1363),字天锡,号雁峰,别号嵩山逸史,元代文学家、史学家,今浙江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被尊为“咏史诗”之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雁荡山》和《金陵怀古》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诗人在阅读历史时感到十分悲痛,因为许多有才能的人却无法施展他们的抱负。他们就像那些在荒丘上挣扎的丈夫一样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要求。诗句、译文以及注释需要一一对应,同时,对于诗中可能的关键词和意象,我们需要加上必要的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最后,我们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逐句释义: 1. 操蛇夸父奔且呼,蹈天欲捉黄金乌。操蛇者追逐夸父,想要抓住金色的太阳。 2. 赤熛怒神辞绛都,手策烛龙要诸途。愤怒的神祇挥动火焰,手执烛龙之力在道路上行走。 3. 海水百沸若木枯,天东挺出红珊瑚
【解析】 此诗是作者出使辽朝归来后,于景福元年(1025年),在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任知制诰期间所作。 第一联“大言赋从军,足未逾里门。”意思是说,我虽然写了篇大话去参军,但还未走出里巷家门。这是写作者出使辽朝时的情景。 第二联“兵岂书生事,但解纸上论。”意思是说,难道打仗就是书生的事,只是纸上空谈吗?这是反诘,表示自己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之辈。 第三联“治安策亦良,无福承君恩。”意思是说
燕然在域内安足书盛勋。 俊鹰挥动强健的翅膀,撕裂六合云层。 名将不追求近功,蠢蠢的夷人怎知战局? 军队形势每日万变,胜负谣言不断传播。 神明龙乌法,解散蛇豕群。 四海若一国,万国奉一君。 注释:燕然山位于我国境内,但这里指的可能是边塞。安足:满足,足够。俊鹘:健壮的鹰。摩:摩擦、擦动。健翮:强壮的羽翼。抉破:撕破、冲破。六合:指天地四方和人间万事万物。蠢夷:愚昧的夷人或敌人。兵形:军事形势
【译文】 白雀在天上置酒,迷了天翁;下面小儿偷走六龙。 南箕北斗乱无主,巍巍的阊阖无人通。 阴霾遍地戏着灵怪,百神屏息雷霆聋。 杞人忧死有谁恤,女星欲补难为功。 日月天两眼,不知何物蒙。 万人仰面泣,云有蚀光虫。 我识两曜明未减,上下只隔云一重。 愿嘘壮气成长风,顷刻一扫障翳空。 鬼神正职掌,星斗安其宫。 庆云甘露作衣食,四海万国瞻天容。 【注释】 1. 短歌行: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每章四句
七里山塘多小家,女儿饮水容华加。 注释:七里山塘有很多小户人家,女孩们在这里饮水并打扮自己。 食指浩繁恒产少,半恃弱质寻生涯。 注释:食指(指代家庭人口)繁多而收入有限,大多数人依赖自己的体弱来维持生计。 栽桑植麻,不如养花。 注释:种植桑树和麻类作物不如养花。 织素制纱,不如筝琶。 注释:织布和制纱不如弹奏筝和琶音乐器。 琵琶如甑花如霞,朝云暮雨滋繁华。 注释
冠剑从军图为陈搢鱼 书题 【注释】:冠,帽子。剑,指剑客的佩剑。陈搢鱼为陈子昂的字。此诗写边塞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关注和关心。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陈子昂为友人绘制了一幅边塞从军图后,写下的一首诗歌。诗歌以描绘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关注和关心。 越裳正多事,南望天漫漫。 扬鞭一笑抵百蛮,丈夫意气轻关山。 冯唐喊信边人诵,此去原为知己用。 貔虎奋怒豕蛇穷,坐见华夷成一统。
冠剑从军图为陈搢鱼 书题 赏析清代诗人黄人诗意画作品 1. 作者简介 - 黄人,字子云,号梦笔生花,清代著名诗人、画家。 - 擅长书画,尤以诗词著称,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深受后世推崇。 2. 诗作原文与翻译 - 腰君七星嵌首之剑,冠军五岳真形之冠。 - 越裳正多事,南望天漫漫。 3. 诗歌解析 - 诗中通过描绘佩戴宝剑和冠冕的勇士形象,展现了其豪迈气概。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及赏析诗句的能力。 此诗大意:内外关系本是一家,亲近相处没有欺诈。承平时期不思考远虑,将相之职多为滥竽充数。终于导致国家统一局面被破坏,分割成魏和吴两个国家。如果不惩治那些败坏事理的人,只会惋惜那些为正义而战之人。虽然弹射仍然窃取高位,但是气焰却遮蔽了朝廷。边患不在于边境,但豺狼满路,遍地都是。 【答案】 “中外本一家,狎处无诈虞”,说明作者认为内外关系本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