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立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要理解诗词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析诗中重要词句在诗中的表达效果,最后进行赏析。注意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写。 “玉龙轻软雪能乾”,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溪流上的水,像玉龙一样柔软,即使是下着雨,也可以很快地流走。“溪行见落梅为赋”
食蟹九首·其二 嗔目相如长是怒,它肠卫绾本来无。 江湖结客知多少,识面微生只蔡谟。 注释: 嗔目:怒目而视。相如:即司马相如,古代著名的文人。 长是:总是。 它肠:指卫绾的肠胃。 结客:指结伴出游。 识面:相识。 微生:指蔡谟。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萧立之的作品《食蟹九首》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描绘人们对螃蟹的误解和偏见,以及自己对螃蟹的了解和喜爱,表达了诗人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注】《四库全书》本诗题下自注:年,岁也。 壬午元日,试笔有怀寄十翁楚山先生两章。 年似渭滨人样子(渭滨人):《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大泽中,自立为王,号张楚。其军置将率,皆自称将军,置卒长,亦皆冠以“将军”字,而其最尊贵者号为“王”。又言:“戍卒闻之喜,如报更始。”盖秦时以卒隶军为数多之制,至此时而变易矣。故云“年似渭滨人样子”。竹房深夜一灯青(竹房):《后汉书·杨震传》
下面是对萧立之《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的逐句翻译与解析: 1. 转枕移书就晚风: - 注释:转动枕头,移开书籍,让自己沐浴在晚风中。 - 赏析:通过描述自己调整坐姿和阅读行为,诗人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晚风不仅带来了凉爽,还可能激发了作者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2. 晴窗云掩树重重: - 注释:晴朗的窗户被层层云雾所遮蔽,树木显得异常浓密。 - 赏析:这里的“重”字用来形容树木茂密的程度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它的内容是: 太平宫赋听雨 仙人喜作狡狯事,幻此溪声成雨声。 我听以心非以耳,是溪是雨本分明。 注释解释: 太平宫赋听雨:指李白在太平宫中听到雨声,联想到仙人作法,将溪声变成了雨声。 仙人喜作狡狯事:仙人喜欢做一些巧妙的事情。狡狯(jiǎo kuài)原意为狡猾,这里指仙人做戏。 幻此溪声成雨声:将溪水流动的声音变成雨滴落下的声音。 我听以心非以耳
鲁男子事无人记,此地琵琶更结亭。 独倚阑干成一笑,晚风低雁着寒汀。 注释:鲁男子的事迹已经没有人记得了,这个地方却因琵琶而建了亭子。独自靠在栏杆上微微一笑,晚风吹拂着低飞的大雁,给寒冷的江汀带来了一丝暖意。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琵琶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鲁男子事无人记”表达了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往往模糊不清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江南开山松十围”:这句话描述了圆通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强调其在江南地区的显著地位以及松树的规模。 2. “石耳德色坡翁诗”:这里的“石耳”指的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植物,“德色”可能是指这种植物的颜色或者质感,而“坡翁”可能是一位在此地吟诗作画的诗人。这句话可能在赞扬这些自然元素以及与之相关的人。 3. “胡孙夜半月叫绝壁”:胡孙可能是夜晚鸣叫的动物
越一月复以宪檄按死事于抚之溪 越一月,又因为御史的文书来查办在抚之溪因战死的人。 复:又,重新。 以宪檄按:因为御史的文书来查办。 死事:因战死,为国捐躯。 于抚之溪:在抚之溪这个地方。 昨夕凉飔半点无,也无林影避行车 昨天傍晚凉爽的微风几乎没有了,也没有树木的影子来躲避行车。 凉飔:凉爽的微风。 半点无:没有一点点。 也无林影:指没有树木的影子。 避行车:躲避车辆的声音。 秋云一崦疏山晓
【注释】 柴桑:地名,在江西上饶县北。靖节先生:陶渊明的号。 松菊:指松树和菊花。松菊秋,即以松、菊为伴的秋天。 清风:清风堂。 天地:自然。 它山之石:喻人外物。 可攻玉:比喻可用来磨砺自己。 撺掇:拉来,招引。 督邮:官名,掌管监察。 【译文】 柴桑祠堂前,松菊相伴着秋天,清风拂面,大自然与人间同流而合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拉你来监督,是让你做个督邮。 【赏析】
越一月复以宪檄按死事于抚之溪暑中望疏山不得往归宿永兴寺拜象山先生墓而后行兼旬得诗如前之数可发一笑为后山行云方广寺 注释:一个月后,又拿着皇帝的命令来审查在抚之溪殉难的将士。在酷热的夏天望着远在山外的故乡,心中不免有些思念。 客子入门钟梵喧,菩提树老不知年。 竹窗有月无人管,一夜秋风落笕泉。 注释:走进门来,听到寺院里传来阵阵诵经的声音,原来已经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了。 竹窗上挂着一轮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