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准
《颂古五首》是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之乎者也”指代佛教经籍中的语言。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衲僧鼻孔大头向下,若也不懂这些经书,就问东林王大姐。 注释: - 衲(nà)僧:佛教僧人。衲僧,即指僧人。 - 鼻孔:这里指的是僧人的鼻子。 - 大头向下:这里用来形容僧人低头沉思的样子。 - 若也:如果。 - 问取:询问、求解。 - 东林王大姐:指佛教禅宗中的一位女性修行者,名叫王一宁
颂古五首 其一 老胡彻底老婆心,为阿难陀意转深。 韩干马嘶青草渡,戴嵩牛卧绿杨阴。 释义:老胡对佛教的信仰非常坚定,他的心思完全被阿难陀所吸引。韩干画中的马匹在青草渡口嘶叫,而戴嵩画中的牛则悠闲地躺在绿杨树荫下。 译文:老胡对佛教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他的心中充满了对阿难陀的敬仰。在韩干的画作中,一匹骏马在青草茂密的渡口上嘶鸣,仿佛在诉说着它对自由与力量的追求。而在戴嵩的画笔下
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高吟大意笑猖狂 - 高歌大赞,意气风发。 2. 潘阆骑驴出故乡 - 潘阆骑着驴子离开了他的家乡。 3. 惊起暮天沙上雁 - 黄昏时,沙上的大雁被惊醒了。 4. 海门斜去两三行 - 海门的轮廓在夕阳下斜斜地伸展着。 5. 古人道,不看经,不念佛,看经念佛是何物 - 古人说,不看经书和不念佛经是一回事,而看经念佛则是另一回事。 6.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赏析”,答题时要注意明确要求,注意结合注释和关键字词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其十”是第二首诗的标题,全诗四句,第一句为起兴;第二句写芙蓉花发,引出禅房;第三句点出“道”不在诸方长短之间;第四句写思量不及,文彩愈彰;最后两句写风悲兰社,天澹沧浪,欲言欲止,林下好商量。 【答案】 译文
【注释】天道:指宇宙间自然的规律。五日为候,十日为旬:古代以天干地支纪日,五天为一候,十天为一旬。 因循(yínxún):拖延。 又逢春:春天到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规律的诗。诗人以“天道运行,节气频更”起笔,开篇就点明主旨。接着写太阳在天空中按一定的规律运行,而节气也随着太阳运行不断地更替。“五日为候,十日为旬”,指出太阳在黄道上每绕一圈,大约要经过十五天左右,所以把一个圆分成十段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画面上既有高山、流水、寺庙等景观,也有动物和人物的形象。 鸡鸣丑,三四五六七八九。 这句诗描绘了清晨时分的景象。"鸡鸣丑"意味着在丑时(凌晨3点到5点)鸡开始叫的时候。"三四五六七八九"则描述了一天中的时间,从早上的三四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的九点。 象骨峰头木马嘶,新丰洞口石牛吼。 这句诗描绘了山峰上的动物形象。"象骨峰头"指的是山峰的形状像大象的骨头一样
诗句解释 1 今朝腊月十五,切忌葛藤露布:在今天的腊月十五这个日子,要特别注意避免那些像藤蔓一样的琐碎事情。 2. 者事直下分明,当处超佛越祖:这些事情直接明了,能够超越佛陀和祖先。 3. 便与么去,苦苦:然后就这样离开,苦苦地。 4. 寒山子能莽齿,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路:寒山子(可能指一个隐士或智者)能够忍受一切,经历了十年的时间仍然无法回家。 5. 忘却来时路:忘记了回到原来的地方的路。
【注释】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在庐山香炉峰下草堂时写的。“偈”就是佛经中的唱诵词,这里指诗歌。 四月人家麦正收,连绵阴雨不能休:四月正是收获的时候,可是天下起了绵绵的阴雨,收麦子的人只好停下来休息了。 沿溪处处生深草,饱杀南泉水牯牛:沿河两岸到处长满了茂密的青草,连南泉寺里那头大水牯牛也吃不消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初夏时节,当时诗人因受排挤被迫离开朝廷
【注释】 钻真珠:喻指钻研学问。解玉板:喻指破解难题。易:容易。窟笼:比喻洞窟。楔:楔子,用木制成,用于固定物体。却难:反而很难。月色和云白:形容月光映照之下,云彩洁白如雪。松声带露寒:形容风吹过松树林时,发出的声音像带着露水一样寒冷。 【赏析】 这首诗是说钻探珍珠,很容易;但破解难题,却很难。这正与人们常说的“易学难精”是一个道理。全句的大意是:学习钻探,可以一学就会
注释:这是一组对秋日景色的描绘。 白话译文: 八月、九月的天空,白露、寒露时节。 屋外的山野,秋风中落叶纷飞。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静谧而宁静的自然之中。首句“八月九月天”,点明了时间,同时也暗示了天气转凉,为接下来的描述做了铺垫。 次句“白露寒露节”,则更具体地描绘了此时节的特征。白露和寒露都是秋天的重要节气,分别代表着秋分前后的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