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宁
报慈一要,凡圣同妙。 犬吠驴鸣,龙吟虎啸。 道吾乐神,师巫祭庙。 雨过山青,云收日照。 【注释】 - 报慈:佛教用语,指佛陀所证之道。 - 凡圣同妙:指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佛道的启示和成就。 - 犬吠驴鸣:比喻世间万物的声音。 - 龙吟虎啸:形容大自然的壮阔和威严。 - 道吾乐神:意指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 师巫祭庙:指祭祀活动,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 雨过山青,云收日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1. 晷运推移,日南长至。 译文:光阴流逝,太阳在南方达到最长。 注释:晷运推移,指时间的流逝;日南长至,指的是太阳在南方到达一天中的最高点,也就是正午时分。 2. 分明一道恩光,照彻十方三世。 译文:清晰地一道恩光,照亮了十方三界。 注释:十方,佛教术语,指所有方位和空间;三世,佛教指前世、此生、来世。 3. 全彰诸祖玄关
诗句释义: 偈六十九首,其十三。 解语非干舌,能言不是声。 非声非舌用,方乃号圆成。 妙造如如旨,还家罢问程。 1. 解语非干舌 -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解释的话语并非来自舌头”。这里的“解语”指的是语言或言辞的解释、说明,而“干舌”则是指与舌头直接相关的部分,即通过声音传达的部分。因此,这句诗意味着解释和言辞的表达超越了单纯的发音,而是包含了更多的意义和层次。 2. 能言不是声 -
【译文】 春天的山青绿,春水清澈碧,鸟儿啼叫在花丛,清丽耳目心。 一带平原画不成,妙印无羁不拘束。 【注释】 1、偈:佛教语,梵文音译为“伽”,意为“佛说”。中国佛教中指唱诵佛经时所吟诵的句子,也指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佛经或佛教故事、传说等。 2、六十九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六百零二部心经》,是大乘般若经典之总名,共六百零二品。因篇幅很长
```text 闻声不悟道,见色岂明心。 大冶红炉里,真鍮不博金。 【注释】 闻:听闻、听见。 悟:理解、领悟。 大冶:地名,今属中国安徽省。 红炉:冶炼金属的火炉。 真鍮:(金属)纯铜。 博:通“剥”,剥去、提炼。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高僧释道宁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和感悟。首句“闻声不悟道,见色岂明心”,表达了通过声音或表象是无法真正理解大道或明心见性的。第二句“大冶红炉里
注释: 子只见风清月白,焉知洞里花香。 子:你。焉知:哪里知道。洞里花香:比喻洞中的美景。子:你。焉知:哪里知道。 曾看江上弄潮儿,未闻爱水嫌波浪。 曾看:曾经看到。江上弄潮儿:在江河上玩耍的小孩。未闻:未曾听到。爱水:喜欢水。嫌波浪:嫌弃波浪。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一个孩子对风、月、花、潮、浪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第一句“子只见风清月白,焉知洞里花香
【注释】 千圣不传:一千位圣人都不传授。诸祖秘语:许多祖师都保守着的秘诀。 眉毛:指佛教徒的发髻。 衲子:佛教徒的自称。 抬眸:抬头。 白云万里:形容景象辽阔,无边无际。 【赏析】 此诗为禅宗六十八偈之一,表达了禅宗对于修行的一种看法。 “千圣不传,诸祖秘语”这一句,强调了禅宗的神秘性和不可言传的特性。禅宗强调的是心性、觉悟和体验,而不是文字和理论。因此,即使有许多圣人都在传承这些教义
【译文】 宗门奥妙的旨归,修行者很少能够真正理解。 宗门的宗旨和作用都是无私的,随顺世俗可以领悟其中的玄妙。 有时修行者互相为主,伴着敲木鱼唱诵玄妙的经文。 有时修行者在对方面前隐去身影,对方无法窥视其踪迹。 在修行的要津处把断,普通人和圣人都迷失了本性。 为众生带来利益和恩惠,如同随意落入草丛一般自然。 注释: 偈六十九首 :指《坛经》中的《六十九偈》。 其十一:这是《六十九偈》中的第十一句。
数声归笛离春浦,一片孤帆过洞津。 到岸舍舟常式事,何须更问渡头人。 注释解析: - “数声归笛离春浦”:描述春天的景色和氛围,归家的笛声在空气中回荡,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离别的开始。 - “一片孤帆过洞津”:孤帆意味着孤单的旅人或行者,过洞津可能表示旅途中的艰难或到达目的地的喜悦。 - “到岸舍舟常式事”:这里的“到岸”指到达某个地方,“舍舟”意味着结束航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全诗大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与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结合来理解。 “新笋竹”意思是刚刚冒出地面的竹子。“迸破莓苔地”意思是刚刚冒出地表的嫩竹冲破了覆盖在地面上的青苔。“亭亭出短篱”意思是刚长出的嫩竹亭亭玉立,从矮小的篱笆旁边探出头。这几句写出了嫩竹刚出土时,顽强生长,冲破束缚,傲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