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空
【注释】 庞居士:指唐代诗人庞藴。赞:赞美,颂扬。 识:了解。 长柄竹漉篱:长柄的竹制的过滤网。漉篱,过滤用的竹制器具。 犯寒晓踏南昌市:冒着寒冷,清晨在南昌市上行走。 市心跶倒灵照扶:市集中心倒下了灵照寺(位于江西南昌),灵照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 则川斫(zhuó)额丹霞呼:则川山砍去了一块红石,红色的山崖像被火烧过一样。 襄阳耆旧(qiān zhù)风标在:襄阳是古代楚国的地方
译文 碎丹霞不传之印,起洞山已坠之宗。 雷闻一世,奔走四方。 此大唐国内,家至而户知,不假东山发扬。 独自涅槃后大人之相,又属其贤子孙之承当。 东山只得炷香再拜,庆师有子,而洞水流长。 注释 1. 真歇:指禅宗中真歇宗,为唐末至北宋初的佛教流派之一。 2. 碎丹霞不传之印:意指真歇宗的教义与方法,如丹霞禅师般独特且难以传承。 3. 起洞山已坠之宗:指的是真歇宗自洞山慧远以来的衰落或断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的《球堂真赞》。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四众之师,万星之月。” - 注释: “四众”指的是佛教中的四种修行者(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万星之月”形容这些修行者的光辉遍布宇宙。 - 赏析: 通过比喻,表达了这些修行者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2. “为照为明,如行如说。” - 注释: “为照”指指引方向,“为明”指照亮道路,“如行”指行动中的智慧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梦阳所作的。以下是对每句诗的解析: 1. 真觉真赞,德山师之师,岩头师之友。 注释: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两位高僧:德山和岩头。德山师和岩头师都是佛教中的重要僧人,他们在禅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有是师,有是友,而负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之地,而于法道大成也宜矣。 注释:有了这样好的老师和朋友,就能承担起教导一万五千人的善知识的责任,对于佛法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3
这首诗的意思是:这位大和尚是丛林中先觉者,他的衲僧性命在他掌握之中。他问北方如何指南,可以治愈病痛而无需药物;他让三圣惊醒瞎驴,使赵州略彴也为之震惊,真是厉害。然而四海的缁流却争相名望,真是令人讨厌。 注释:此:这位。大和尚:指一位高僧。丛林:指丛林中的僧人。先觉:指先知先觉的人。衲僧:指禅宗僧人。性命:指生命和命运。出其掌握:控制着他。问北指南:指问法。愈病勿药:比喻佛法能够治疗人的疾病
横竖的栗树就坐落在这地方,那长芦夫是跳灶的儿子,天衣怀是骨的孙子。 他抽一瞥就瞎了对方双眼,用十根手指却骗过他们子孙后代。 说法时就像雷电在山峰上轰响,入灭时则像霜雪和月亮一起落入水中。 他就是楮庵和尚,而般阳老明则是他的提耳老师
【注释】: 达磨真赞二首其一:南天竺,指佛寺。平欺震旦人,意思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我国人民的欢迎,使我国人民感到骄傲。皮髓尽,比喻佛法广为传播,深入到民间。冷地忽翻身,指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使我国的文化得到发展,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不思折却当门齿,意谓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没有像印度那样被统治者所禁止而遭到毁灭,反而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更向空棺遗只履
此句译文:这真是一位赞颂的僧人,他使用胡床捉尘拂,老和尚恶人手段不可接近。 注释:胡床:古代的一种坐具,类似于今天椅子的形状。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这位僧人的老和尚形象,用其恶人手段来突出其不凡之处。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曾将五百斤铁枷顿在山僧项上,以及如今看到这些文字,也感到心惊胆丧,表现出对僧人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愿以此百亿佛刹微尘数不可说劫,为之寿量的愿望
【译文】 缺齿的老胡人不敢说,一夜之间满天飘着三尺雪。 神光初时只立在齐腰处,大地至今依然寒透骨头。 寒透骨,金刚扶起泥塑佛像。 樵歌渔唱升平日,灵芝瑞草年年有。 【注释】 缺齿:指牙齿不全,这里形容老胡人年岁已高。 谩(màn):白白地,徒然地。 天三尺: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像三寸厚。 神光:佛光。 扶起:扶持、支持。 樵歌渔唱:指劳动人民欢乐的歌谣,也泛指民间歌曲。 升平:太平。 瑞草:吉祥之草
注释:一千五百人组成的善知识,大坐当轩取意而描绘;眼上有眉毛,但仍然不推荐,面前的人却更加相饶。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一幅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第一句“一千五百人组成的善知识,大坐当轩取意而描绘”,描绘了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都是善知识的代表,坐在轩中,取意而描绘。第二句“眼上有眉毛,但仍然不推荐,面前的人却更加相饶”,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态度。他并不推荐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