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南天竺,平欺震旦人。
九年皮髓尽,冷地忽翻身。
不思折却当门齿,更向空棺遗只履。
而今脚下无几何,不是当年留下底。
【注释】:
达磨真赞二首其一:南天竺,指佛寺。平欺震旦人,意思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我国人民的欢迎,使我国人民感到骄傲。皮髓尽,比喻佛法广为传播,深入到民间。冷地忽翻身,指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使我国的文化得到发展,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不思折却当门齿,意谓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没有像印度那样被统治者所禁止而遭到毁灭,反而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更向空棺遗只履,指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传到了棺材里和鞋上,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今脚下无几何,意谓现在中国的佛教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地。不是当年留下底,是指现在佛教的发展,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简单的宗教活动,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
其二:此诗是作者对达磨真赞的一首附注,表达了作者对于达磨真赞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是对达磨真赞的一首附注。达磨真赞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全诗通过对达磨真赞生平事迹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达磨真赞的赞美之情。
诗的前两句“一出南天竺,平欺震旦人。九年皮髓尽,冷地忽翻身。”意思是说达磨真赞出家之后,很快就在佛教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禅师。他在我国南方的佛教寺院中修行了九年,期间他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终使他在我国佛教界的地位无人能敌。然而,就在他名声大噪的时候,他却选择离开了寺庙,回到了故乡。这一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使得达磨真赞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的四句诗中,作者通过“不思折却当门齿,更向空棺遗只履。”表达了他对达磨真赞行为的赞赏。他认为,虽然当时有人对他的行为进行反对和批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选择了继续前行的道路。最后两句“而今脚下无几何,不是当年留下底。”则进一步强调了他选择离开的原因。他认为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自己了,他的思想和行动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他选择离开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通过对达磨真赞生平事迹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达磨真赞的赞美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于信仰和追求的不同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