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颜
注释:睦州的和尚只接受锥头锋利的供品,这和尚却看不到凿子的形状。用直铙(一种古代乐器)来收藏百千个供品,这样的供养也是平常的事。 赏析:这首诗以颂古形式赞美了睦州一位禅师的修行境界。诗中的“睦州”是指浙江淳安县睦州山,相传为南朝梁武帝在此出家之地。诗中赞美这位禅师的修行境界,既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也在精神上达到高远的境界
【注释】 棒: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形如棒。龙王宫殿:指佛教中的水府。 【译文】 棒子下真金不发光,德山和尚彻底是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涛涌,不见龙王宫殿深。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禅宗大师的诗。诗人通过对禅师的颂扬,来说明禅宗的“悟道”过程。 首句“棒下真鍮不博金”,意思是说在禅理上真正有悟的人不会贪图世俗之富贵。这里,“棒下”是指禅宗和尚打禅杖的动作,“鍮”是金子
【注释】 举起竹篦子:比喻以权压人,或以权谋私。 如何便道家:如何用道家思想来治理国家。道家指道家学派。 秘魔岩不会:指不学道家法术,不练道法。魔岩指修炼道家法术的地方。 随后便擎叉:指在道家法术面前,就只好使用武力了。擎叉即持戟、执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诗人借对“秘魔岩”的描写,讽刺了那些只知以权谋私,不知以德治国的人。诗中“举起竹篦子”喻指他们用权势压人,而“如何便道家”
【注释】霹雳:指雷声。那容:哪有功夫。兴化老:唐宣宗时,有位叫郑余庆的人,任兴化军观察使,他治军有方,深得人民爱戴。后来被调到朝廷做官,百姓都送行,说:“兴化一去不复还!”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一位受人爱戴的长官的怀念之情。首句写雷声之大,使人惊愕;第二句写听不见雷声,因为要掩耳;第三句写这位长官治理军队很有成效,得到人民的爱戴;末句点出“其人”为兴化太守郑余庆。全诗四句,每句八字,句式整齐
【释义】 法战从来许克宾:自古以来,战争的胜负都是通过战斗来决定的。 掣旗夺鼓两分明:双方在战场上,用旗帜和鼓声指挥进退攻击。 直须尽法方无愧:只有严格地依法行事,才能不愧对国家,不愧对自己的良心。 老汉他年要话行:将来我要和别人谈起这次战斗,一定不会后悔的。 【赏析】 此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六月,时岳飞正在抗金前线。当时宋军节节失利,金兵大举南侵,岳飞奉命领兵北上
【注释】 紫罗帐:指僧房。真珠:指佛珠。禅客:指佛教徒。 拍手呵呵开口笑,释迦弥勒是他奴。 释迦、弥勒:皆为佛教中的人物。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紫罗帐里撒佛珠,和尚们互相传颂着虚无的教义。听到有人鼓掌大笑,便认为是释迦、弥勒来了。 这首诗讽刺了那些口念佛经的人,他们口头上诵念佛经,实际上并不真心信受佛法,而只是做作地装模作样。他们口中喃喃念叨的是一些空洞无物的经文,心里却并不信仰佛教
释义:单刀直入更休论,拟议之间宾主分。不是放他旻德过,须知兴化棒头明。 注释:单刀直入:形容说话、做事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拟议之间:在议论或计划之中。旻德:指上天的恩德。兴化棒头:佛教禅宗用语,意指悟理之机锋。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于哲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诗歌。诗人通过“单刀直入”和“拟议之间”两个关键词,描绘了一种直接了当的思考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在深入分析问题之后
【注释】 ①颂古:即题咏古人事迹,表达对古代人物的赞美。其五十三:这是第53首题咏古人的诗。 ②人贫多智短:指贫困者,往往缺乏才智。 ③马瘦见毛长:形容贫穷的人,即使外表丑陋,但内心却十分善良。 ④双峰寺: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建。这里泛指寺庙。 ⑤同焚一炷香:指一起烧香拜佛,表示虔诚。 ⑥赏析:本诗通过写人与马的不同命运,来讽刺那些以貌取人的庸俗心理
注释:南泉禅师不指着一个净瓶说,是隐峰禅师没有在那里倒水。 即使让瓦匠打钻,乌龟钻洞,佛法也不在这里。 赏析: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南泉禅师不指着一个净瓶说,是隐峰禅师没有在那里倒水。意思是说,真正的佛法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显现,而是需要内心的领悟和实践来体会。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应该注重内心修炼,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看法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作品,其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位僧人的修行故事。 第一句“钟未鸣,鼓未响,依前托钵归方丈。”描绘的是该僧人每日清晨,在寺院中打钟后开始他的托钵生活。这里的“钟未鸣,鼓未响”是指寺院的钟声和鼓声还没有响起,暗示了僧人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托钵生活。接着,“依前托钵归方丈”说明该僧人每天都会按时到寺院中打钟后托钵回家,这是他日常的生活规律。 第二句“德山不会末后句,岩头密意谁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