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颂古》系列的一首。它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了对佛教教义和修行方式的理解。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注释 1. 七条披向钟声上:这里的“七条”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仪式或修行方法,而“披向钟声上”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些仪式或修行方法与钟声的联系。 2. 遍界难藏比丘相:"遍界"意味着整个世界,"难藏"表示难以隐藏的意思。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无处不在的
【注释】 网:比喻名利场。 跳出:摆脱束缚,指出家、修行。 飞腾:比喻超脱世俗的束缚而得自由自在。 天然俊衲僧:天生一副英俊僧人的相貌或气质。 当初:以前,过去。 何似:不如。 未入网:没有被名利所困扰。 悟来:明白了道理。方始:才刚刚。 知音:了解音乐的人。 【赏析】 《颂古四十五首》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贯休(832—913),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
注释:颂古之四十八,讲述的是一个死生的故事。一个主人公死去,另一个主人公活着。如果能理解并操纵精魂,那么无论生死,都能解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死轮回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超脱生死束缚的追求。通过主人公们的生死经历,揭示了生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表达了对于生命、死亡、解脱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诗人通过对生死故事的叙述,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
【注释】 袖头:衣袖。领:衣领。腋下:衣襟的下部,即衣襟的两角。大庾岭:古地名,在今广东境内。疏山:指山峰稀疏。毫光:指佛光。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写袈裟的袖子、领子、衣襟来写佛像的庄严,用“大庾岭”和“疏山”两个地名来形容佛像的威严和神秘,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和敬仰。 首句写袈裟的袖头,说袖头打领无添减。意思是说袈裟的袖子宽大得无法增减。这句中,“袖头”“打领”“无添减”三个词语连用
注释:百丈野狐,塞雁衔芦。 李广神箭,张颠草书。 译文:荒野中的狐狸,塞外的大雁嘴里叼着芦苇。 李广的箭法如同神一样,张颠的书法如草书般飘逸。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诗。诗中通过描绘百丈野狐、塞雁衔芦等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丰富,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而李广的神箭、张颠的草书则象征着人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
【注释】 不踏门前路:不踩着通往家门的小径;春归又一年:春天又一次回到了人间。 落花红满地:地上落了一层红色的花瓣。 芳草碧连天:青翠的草地上绿意盎然,与天空连成一片。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首句“颂古 其四十”为题,应是诗人在赞美古代贤人的一种情怀。 第一句“不踏门前路”,意为不踏着通向家门的小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愿过上平凡生活的决心,他渴望像圣贤一样超脱凡俗,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
注释: 有佛的地方不能停留,无佛的地方赶紧离开。 三千里外摘取杨花,他日归来举证我。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颂古”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在讲述一个关于佛教禅宗的故事。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实际上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有佛之处不得住,无佛之处急走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注释】 颂古:即《颂古百韵》,是元好问所作的一篇诗体长篇。其三十三,指的是这首诗。赵州红炉: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石匠张忠嗣所烧的红炉非常著名。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赵州桥的七言绝句。此诗赞扬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精湛,以及它在我国桥梁史上的重要地位。 前两句赞颂赵州桥的坚固与巧妙。“金佛木佛泥佛”是指用金子铸成佛,用木头刻成佛,用泥土塑成佛
这首诗的意思是: 一针一线分明可见,当头下手难以做到。 纵然你用钉和铰子修补,但终究是不完美的。 注释: - 缝:这里指针线。 - 分明:清晰可见。 - 当头下手难:比喻做事很难。 - 饶君:意为即使您(我)愿意帮忙。 - 钉铰:即钉钉子、铰钉子,用来修补漏洞或损坏。 - 终:最后。 - 不圆全:不完美,不圆满。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事物不完善或缺陷的无奈与感慨的诗
【注释】颂:歌咏,赞诵。古:指古代的贤人。《论语》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赏析】此诗是一首寓言诗。诗人通过颂古,表达了自己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道理的理解。 开头两句,说在京城宣德门前走过的人,如果回头看看那尊塑像,就会惹来灾祸。这是告诫那些身居高官显位者,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贵而傲慢自大,更不要因炫耀自己而招来祸患。 三、四句,说那些没有遭遇不幸的人,要时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