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颜
镇州出大萝卜头,师资道合有来由。 观音院里安弥勒,东院西边是赵州。 注释: 镇州: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县,以出产大萝卜而闻名。 师资: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观音院:寺庙的名称。 弥勒:佛教中慈悲为怀、能够带来幸福与安宁的菩萨。 赵州:指的是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寺庙的诗。首句“镇州出大萝卜头”,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了镇州大萝卜头的形状和大小,形象生动
注释:大地是眼,何处屙(屙:排泄),天下不柰雪老何。 赵州寄个锹子去,方得此话圆堶堶。 赏析:这是一首咏古诗句。诗人以大地为眼,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他以大雪为喻,指出人生短暂,如同雪一样飘然而下,终将消散。他通过赵州禅师的故事,表达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一切皆空,无我可执。他认为,只有放下执着,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领悟
【注释】 颂古:佛教语,指赞颂佛的功德。东司:指寺院。“不将佛法为人说”一句意谓老和尚在寺院里并不向人讲解佛法。 旃檀(zhān tán)香:檀香木制成的香料,有香味,但气味难闻。 父子之机俱漏泄:佛教语,指父子之间的情欲关系。漏泄:泄露、泄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此诗以僧人诵经为题,借僧人诵经之事来说明佛家戒律的严明与修行者持戒的严肃态度
诗句注释: 大死底人还却活,不许夜行投明到。陈州人出许州门,翁翁八十重年少。 译文: 这个人已经死了,但他又复活了,他不允许我们在黑夜中行走,而是要在天亮时继续前行。陈州的人走出许州的城门,年龄已高但精神焕发如少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生死之间徘徊、最终找到光明的情境。通过对“大死底人”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死哲理的理解,即生与死都是生命的循环,不必过于悲伤或恐惧
颂古 其二十七 眼中见惯是寻常,又不惊人又久长。留得寒窗夜来月,三更依旧照茅堂。 注释:这些事物在眼中看来习以为常,既不奇特也不引人注目,但却持续存在且长久不变。夜晚的寒窗之下,明亮的月光依然照耀着茅屋的窗户,直到深夜。 译文:这些事物在眼中看来习以为常,既不奇特也不引人注目,但却持续存在且长久不变。夜晚的寒窗之下,明亮的月光依然照耀着茅屋的窗户,直到深夜。 赏析
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颂古 其二十八》: 1. 第一句: "得入门,在门外。" - “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能够进入”或“能够到达”,表示诗人终于能够进入到某个场合或环境。 - “入门”通常意味着进入了某个场所,如门内,这里可能比喻为一种开始或新的阶段。 - “在门外”则表达了诗人尚未完全融入或未能完全进入的状态,这里的“外”可能指代一个较为封闭或者未完全开放的空间。 -
【注释】 天子:皇帝。老僧:和尚。百草头:指寺庙附近,这里指闹市区。御街:皇宫前的大街。火所:火禁所在的地方。由:同“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寺庙和皇帝的诗句。前两句写寺庙的热闹,后两句则写皇帝与僧侣的关系。 诗中以“颂古”为题,歌颂了寺院里的和尚。他们居住在闹市之中,远离尘嚣,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心中却有一片净土,那就是寺庙中的佛堂与经堂。在这里,他们可以静心修禅,参悟佛教教义
注释:在半夜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偷,于是点燃火把照看,原来是自己的邻居王大伯。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偷的经历和感受。诗中“半夜墨漆黑,捉得一个贼”形象地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寂静与紧张的氛围,而“点火照来看”则展现了诗人的机智与勇敢。最后一句“元是王大伯”巧妙地揭示了真相,既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也表达了对邻居的感激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
【注释】 1、颂古:指《颂古百韵》组诗。 2、其三十一:指该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3、无些子气息:一点气魄都没有。 4、天机:上天的机宜。 5、一字教他不得:一个字都不能告诉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弟子的批评。这位弟子在侍奉老师方面做得很差劲,没有一点“气”(即精神),更谈不上有什么“天机”。他甚至连一个字都教不了,因为一个字都不能告诉他。全诗句句写“无”,却又句句点到“有”
颂古 其二十 洗脚处更不安排,侧聆时非是啖啄。 赵州临济二老人,相见何曾不注脚。 注释 - 洗脚处:指佛教中清净修行之地,用以比喻修行人的生活环境或心态。 - 侧聆:侧耳倾听或仔细聆听。 - 啖啄:食物的吃食。 - 赵州和临济:分别是唐代禅宗大师赵州从稔和临济义玄的尊称。 - 注脚:在文章中对某个问题或观点进行解释、说明,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注解。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