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重点字词,辨析选项的细微差别,选择正确答案。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这是基础题型,考生要注意审题,确保按要求作答;还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提示,如“公无渡河”,这是一道要求对诗的内容、语言风格进行赏析的题目。 【答案】 (1)渡口有锦缆,白马载莲舟。 (2)风急歌声断
这首诗描写了嫩竹的生长过程,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和特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见解。 翠竹梢云自结丛,这是第一句,描绘了嫩竹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竹,即青翠的竹子,其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梢云自结丛”形象地描绘出竹子的枝叶如同云朵般紧密相连,形成一片浓密的树林。这里的“自结丛”意味着竹子的生长方式独特,无需人工修剪即可保持整齐有序的状态。 轻花嫩笋欲凌空,这是第二句
君马黄二首 其一 幽并重骑射,征马正盘桓。风去长嘶远,冰坚度足寒。 出关聊变色,上坂屡停鞍。即今随御史,非复在楼兰。 注释: 幽并:指幽州和并州,古地名,这里代指北方地区。重骑射:重视骑兵的骑射技能。征马:出征时的马匹。盘桓:逗留、徘徊。 长嘶:马儿因风沙等原因发出的声音。坚:坚固。度足寒:忍受着寒冷。 聊变色:略微变了脸色。色:脸色。上坂:走上山坡。屡停鞍:多次停下马鞍。即今:如今。 赏析
【注释】 1. 蓟北:指北方的蓟县。 2. 驰:骑马奔驰。 3. 接:交战。 4. 两阵:指两军对峙。 5. 剑聚七星明:形容宝剑闪耀的光芒。 6. 旗交无复影:比喻旗帜倒下了,不再有影子。 7. 李少卿:即李陵,字少卿,西汉人。汉武帝时为汉使,与匈奴单于作战失败投降。后来写有《答苏武书》,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敌人的愤慨。 8.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名作之一。下面我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并注释,最后附上赏析。 良人万里向河源,娼妇三秋思柳园:良人的远行如同遥远的河源,而我则在三秋之后思念着柳园。 良人万里向河源,娼妇三秋思柳园:这里的良人指的是远方的丈夫,他正在前往河源的路上;而娼妇则是诗人自己,她在三秋之后依然思念着柳园。这里的“河源”和“柳园”都是地点,分别代表了丈夫和诗人的所在地。 路远寄诗空织锦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出的重点是手法和情感,手法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情感包括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感。答题时言之有理即可。 (1) “秋雁写遥天,园柳集惊蝉”,首联两句是写景,描写的是一幅秋景图: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了队飞向远方,柳树上的黄雀在树枝上叫着
【注释】 秋晚还彭泽诗: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秋晚”是诗人自指,说自己晚年退居田园;“还彭泽”、“还东篱”,表明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心。 游人及丘壑,秋气满平皋:指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路积康成带,门疏仲蔚蒿: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山明云气画,天静鸟飞高:指陶渊明《饮酒·其四》:“山气日夕佳
门有车马客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市井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飞观霞光启,重门平旦开。 北阙高箱过,东方连骑来。 红尘扬翠毂,赭汗染龙媒。 桃花夹径聚,流水傍池回。 投鞭聊静电,捐轸暂停雷。 非关万里客,自有六奇才。 琴和朝雉操,酒泛夜光杯。 舞袖飘金谷,歌声绕凤台。 良时不可再,驺驭郁相催。 安知太行道,失路车轮摧。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繁忙的市井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需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对原诗进行赏析,然后对照所给要求作答。 赋新题得兰生野径,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披襟出兰畹”,写出了作者来到兰花生长的地方。“兰”,“香草”,“君子”等,都是古代文人的常用词,因此作者以兰自比,表明自己的高洁。“命酌动幽心”,是说斟酒的时候触动了自己的内心。“幽心”是幽静的心,也是高洁的心。 锄罢还开路,歌喧自动琴
上之回 上:登 之回:指山间回廊,是避暑胜地 林光称避暑,回中乃吉行。 林荫下,阳光照射,避暑的胜地回中十分吉祥 龙媒蹑影驶,玉辇御云轻。 龙马载着玉辇,在云雾中飘然而去 风乌绕鳷鹊,彩鹢照昆明。 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彩船划破水面,映照昆明城 欲知钟箭远,遥听宝鸡声。 想听到远方的钟鼓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