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炎昶
【注释】 高人:高尚的人。厌尘纷:厌倦尘世纷争。木末:山野边际,指隐士居住之处。敞轩窗:宽敞的窗户。托此:寄托于此。超然意:超凡脱俗的意思。 【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是写隐居者的生活环境,高耸入云的松树和开阔无垠的田野之间,有一座小山,山顶上有一间小屋。诗人在诗中自比为“高人”,他厌倦了世俗生活的纷扰,所以不肯选择平地而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注释】 俞氏: 指唐代诗人俞大猷。朝爽轩: 即《登高望远楼》。入拄颊: 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峰峦重叠、重重叠叠地插入天空。终带板绶累: 指官职不断升迁,身负重任。悠悠: 悠闲自在的样子。心闲得真趣: 意谓在山水之间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放松。 【译文】 西山的峰峦如云似雾般地进入眼帘,最后还带着官衔俸禄的重担压在双肩上。 在悠然自得的轩中,心情闲适舒畅地得到了真正的情趣。 【赏析】
注释: 竹树的阴凉清新透入骨髓,让我能消受如此闲适的行走。 不等待清除苍翠的苔藓,常常自己走来就已形成。 赏析: 首句“竹径”点出诗题,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的竹林小径图。第二句“竹阴清入骨,消得此闲行”运用了拟人手法,形容竹林的阴凉清凉到骨子里,让人感到身心舒畅,因此愿意去散步。第三句“不待锄苍藓,频来径自成”则描绘了诗人漫步竹林时的场景。这里没有使用锄草的动作描写
【注释】 逃俗:避开尘世的世俗。类:同,等。始清绝:才变得清新超脱。皎皎:明亮的样子。侵:侵犯。海□月:比喻月亮如玉一样洁白无瑕。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向佛求道的志向和决心,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诗中通过描绘凤林院海月师的形象,展现了他高洁、清静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优美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发
诗句原文 割云石棱铦,缠藤松骨槁。 译文注释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割云石棱铦”:形容切割岩石时动作迅猛且力量强大,如锋利的刀刃割断云雾。 - “缠藤松骨槁”:描述缠绕着松树的树枝和松树本身干枯的状态。 - “少华且未登”:意味着目前尚未达到某种高峰或成就,暗示有所等待或尚未充分发挥潜力。 - “昌黎应绝倒”:用“昌黎”指唐代文学家韩愈,表达如果汪炎昶能与韩愈相比
【注释】 山鸟:山林间的鸟儿。戛:击。扶桑: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树,东方的太阳从这棵树升起,故称“东方朔”。初日:早晨的太阳。岩栖:在山间隐居。学仙侣:以学仙者为侣。应试:应科举考试。霞术:用丹砂炼成的红色药丸,即“红娘子”,传说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此句是诗人自谦之词,说自己虽已年老,但还愿努力应试,以求一官半职。 【赏析】 首联两句写景,起得高远。山鸟清晨便开始啼叫,太阳刚从东方的扶桑树上升起
诗句原文: 石壁倚苍峭,香荪湿蒙茸。 闻名九歌里,识面此山中。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感悟。首句“石壁倚苍峭”描绘了岩石陡峭、苍劲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出山体的雄伟与险峻。次句“香荪湿蒙茸”则形容了山中生长的香荪植物在湿润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新而生机勃勃。 - 意象解析:“石壁”象征着坚硬和不可动摇,“苍峭”则表达了山的古老与威严
【注释】: 朅来——忽然来到。矼头——雪堆上。眼随林麓转——眼睛随着山势和树木转动。意定——心意决定。众境生——各种境界都显现出来。一笑前峰远——一笑起来,前边的山峰显得遥远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奉和江冲陶隐居二十韵》,是作者为陶隐居写的诗作,表达了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开头两句“朅来雪矼头,眼随林麓转。”描绘出了诗人突然来到这里的场景。这里的“朅来”意味着突然的到来
【注释】窈窕:高峻的样子。东北峰:东、北两座高峰。到眼:看得入迷。佳:美好。攀缘:指攀登山峰。岂知:哪里知道?供我娱:给我带来快乐,即“娱我”。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应江冲之邀为陶隐居作的一首诗,诗中以赞美山景为主,抒发了诗人游赏自然风光时的喜悦心情。 首句写山峰高大,美不胜收。次句写诗人对山景的喜爱,并由此产生联想。第三句承上启下,写自己登山游玩,欣赏美景。末句点明主旨,表达诗人对陶隐居的喜爱
【注释】 数点:几朵。庐峰雪:指庐山的雪景。冲陶云:指陶渊明隐居在庐山冲霄亭边的茅屋。子:对人的敬称,这里指诗人自己。分:分润,分享。 赏析: “数点庐峰雪”一句写景有层次:先写山巅的雪,然后写山腰的雪,最后写山顶的雪;“吹入冲陶云”一句写景有动势:从山腰吹起,向山顶飘去;“山灵定惊怪”,是说山神被这奇特的景象吓坏了,它一定会感到惊讶、诧异,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景。“佳景被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