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炎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中重要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境来作答。“愚夫恬其愚”,意思是说愚蠢的人安于愚昧。“智者役于智”,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被自己的智慧所役使。“宁为坎井蛙”,意思是说是说宁愿做井底的青蛙,也不要去做盐车上的车夫。“勿作盐车骥”,意思是说不要去做盐车上的车夫,而要做一只青蛙。“扰扰夸健捷”,意思是形容人喧闹,喜欢显示自己。“才堪一噱耳”
这首诗是奉和族祖紫岩翁谩兴十首中的第九首。诗中通过描写桃花、李花、兰花、蕙草以及蚌壳和萤火虫等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美丑的深刻理解。 桃李:指的是桃花和李花。 色:这里指的是颜色。在中国文化中,颜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或丑陋。 兰蕙:指的是兰花和蕙草。 香:这里指的是香气。兰花、蕙草都有很好的香气。 蚌胎:指的是蚌壳。蚌壳内部藏着珍珠,而珍珠又被认为是珍贵的宝物。 秘奇彩:指的是隐秘的珍宝
【注释】奉和族祖紫岩翁谩兴十首 其三:奉和,是臣子向君主呈献诗歌的一种形式;族祖,即本家族的祖先。紫岩翁,指作者的曾祖父王洋,曾任紫阳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谩兴,即“漫兴”、“无端”之意,即随随便便地抒发情感。铿锵,形容声音响亮、有节奏感。国风,指《诗经》,这里泛指诗歌。堕微茫,意为坠落、消失。聋俗,指没有听觉的人。此音,指这首诗的声音。初不亡,意为最初没有被遗忘。
这首诗是诗人在奉和族祖紫岩翁《谩兴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注释: - 众心异向背:众人的心思不同,有的喜欢这个有的喜欢那个。 - 如口纷嗜好:像嘴巴一样喜欢各种事物。 - 竞守一隅僻:争相守护着自己认为的小圈子或者利益。 - 不悟竟至老:不知道最终会走到衰老。 - 何由破其惑:如何能够解开他们的迷惑。 - 所贵皆为宝: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宝物。
注释:在严寒的环境中,一个寒门士人努力修行,但苦行并不能使他感动邻里,他们可能只看重外貌而忽视他的内心。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已经受到道义的谴责,那么谁又能振作起来,使颓废的社会风气得以改变?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苦士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他虽然努力修行,但却不能得到邻里的认同,甚至被认为与时髦的人格格不入。他的行为受到了道义的谴责,而社会风气也变得颓废。诗中的“激奖道已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喜雨》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1. 窗竹敛晚影,云起天冥冥。 窗户前的竹子在夕阳的余晖下收敛了影子,天空中云雾弥漫,一片昏暗。 2. 一雨输微凉,收尽蚊蚋声。 一场雨带来了些许凉爽,同时也把蚊子和小昆虫的声音都收进了耳朵里。 3. 生意落原野,焦黄返新青。 大自然的生意盎然,从焦黄的田野上回归到了新的绿色。 4. 滂沱更三日,端可□年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最后分析这种手法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出郭未云远,野趣觉已深”的意思是:走出城门还未觉得遥远,野外的情趣已经很深了。“溪声洗尘梦,树影凉絺襟”,意思是:溪水的声音冲刷着尘世的梦境,树影投映在清凉的衣襟上。“师模炯连璧,士价逾兼金”的意思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此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量”“指”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答案】 译文:气节高尚的人,其志向和抱负很难估量;他们进退取舍,自有定见
【注释】 北窗:指诗人住所的北窗。欹(qī)枕:斜倚着枕头。□炎:指炽烈的阳光,比喻炎热的夏天。 神龙:指神话中的神龙。窟宅:洞穴。遗吾民:让老百姓受苦。 却恐空山雷,散入饥肠鸣:担心山谷中传来雷声,把饥饿的肚子都震醒了。 皇天:对天的称呼。何意:是什么意思? 水旱频相仍:水灾和旱灾频繁发生。 疲羸(léi):疲乏瘦弱。凋瘵(zhào):病弱消瘦。使:让。失岁登:收成不好,粮食歉收。 畎亩心未宁
【注释】《紫岩集》作“鼎中著乾坤,堂上纳边鄙”。 【赏析】此诗是作者奉和族祖紫岩翁所作。紫岩翁为北宋名相赵普的族子,故称“族祖”,他一生历仕五朝,官至丞相。这首七律,就是作者奉和族祖紫岩翁的作品。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古圣道虽周,莫能保兴废。鼎中著乾坤,堂上纳边鄙。万古递相扇,征伐与侈靡。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存亡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