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
【注释】 宿卓水:宿在卓水边。卓水:即今陕西凤翔县南的一条河流,又名洛河。 寒釭(ɡāng)挑尽火重生:用冰制的灯盏(釭)点燃了火,又重新燃起。釭:灯盏。 竹有清声月自明:竹子发出清脆的声音,月光自然就明亮起来。清声:指竹林发出的声音。 一夜客窗眠不稳:一整夜,我在客居的窗口辗转难眠,睡不安稳。客:指客人。 却听山犬吠柴荆:半夜里听到山中的狗在叫,它们在柴门旁守卫。却:同“猝”,突然。 【赏析】
释义: 雷雨天,我害怕极了,千年来的风云变幻,让我无法想象。我愿意留下闲身,躺在乡间田舍之中,静静的看蝴蝶在蛛丝上飞舞。 注释: 1. 雷雨天,我害怕极了:这里的“怕”字表达了作者对雷电和风雨的恐惧。 2. 千年来的风云变幻,让我无法想象:这里的“风云变幻”指的是历史上的政治变迁、社会变革等,而“无法想象”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变化的无奈和感慨。 3. 我愿意留下闲身
晚步西溪 拉友西溪往步联,西溪佳景丽秋天。 日回林影苍烟外,风转滩声白鸟前。 迅走双轮机磨巧,连安独木小桥偏。 老年活计寻幽隐,须拟冈头置一廛。 译文: 拉着朋友一同漫步在西溪边,西溪的美景真是美丽迷人。 太阳落山后余晖映衬着树木的影子,烟雾缭绕在远处。 风吹过江滩的声音如同白色的鸟儿鸣叫一样清晰。 迅速前行,双轮车在机械的推动下飞快地前进,连接在一起的独木桥弯曲而狭长。 年老体衰
【解析】 本首诗是一首七绝,写诗人在年华四十三时回家后的生活。前四句是第一段,写诗人归来后的苦况和对世事的感叹;中间四句为第二段,描写诗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末二句为第三段,写诗人归隐后的感想。全诗以“百无堪”开头,点出作者“归来憔悴”的现状,然后从四个方面来写自己归家后的情况:一是远怀不得遂,二是俗事因困谙,三是田园生活,四是山居的感慨。最后两句说:“纷纷世态终休论,老作山家亦分甘
注释:大暑时节登上东城,三丈高的城墙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危险。炎炎热威似乎并不收敛,仍然肆无忌惮地肆虐。何时才能站在太华山的高峰上,品尝松林中六月的冰雪?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大暑时节登高望远时所创作的。诗中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大暑季节,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三丈危城日暮登,暑威殊不霁凭陵”描绘了诗人在烈日当空、气温升高的下午登城的情境
【注释】 1.卓水:指代诗人居住的地点,即洛阳。 2.龙孙:指小龙。 3.西城空隙间:指在洛阳西城的一个空地上。 4.从君愿乞龙孙去:意思是希望从你那儿得到龙孙,也就是小龙。 5.种向西城空隙间:种在这里是种植的意思,向西城空地里种植。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龙孙(即小龙)的比喻来赞美洛阳西城的景色和生活。“山水年来满意看”,写对洛阳山水之景的喜爱之情;“只无幽竹伴幽闲”
【注释】 1、寄身:寄居。 2、今年:这年,指作者此时(公元749年)。憔悴:消瘦、衰弱的样子。不堪闻:不能忍受。 3、病来:指患病以来。与死传消息:病中常想到死亡的可怕。 4、老去无家遗子孙:年纪大了没有家可归,连儿孙都留不住。 5、故里:家乡。 6、春城凝眺独消魂:春日里站在城外眺望着京城,独自感到心烦意乱,魂不守舍。 7、如何藉我知音力:怎样才能借助我的知己朋友的力量,使我能够重归田园。
【注释】 1. 永怀:长久地怀念。 2. 偃卧:躺着休息。 3. 分阴:指光阴。 4. 沁北田园计:指在沁州以北筹划田园的计划。 5. 山东:古称崤山以东为山东;这里指华山之南的陕西、甘肃一带。 6. 故旧:老朋友,老朋友的心。 【译文】 长时间地怀念着朋友却不能相见,只好躺着休息来珍惜时间。 在沁州以北筹划田园的计划,想起故乡的朋友就感到心绪不安。 赏析: 此诗写于作者任沁州刺史时作别友人
【注释】 玉尘:指雪。糁:撒。 人道:人们说。 麦已埋深:麦苗已经深深埋在土中。 花都封却:树上的花朵全部被雪掩住了。 半年枯槁从今润:过去半年干枯的草木,现在都滋润了。 王孙:古代称贵族子弟、官僚子弟为“王孙”。 农叟:种田老人。 应见两难同:应当见到两种难处。 【赏析】 此诗以写景为主,寓含着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荒淫无耻行为的讽刺。 首联点明季节是早春,大雪纷飞
注释: 门、外,指家门;秋千,指荡着秋千玩耍;闲闲,悠闲;更教,还要;烂熳,盛开的样子;对著,对着;萦纡,曲折蜿蜒。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武郎中的家中看到桃溪归隐图后有感而作。全诗通过写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山林的向往来表达自己的志趣。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点明题旨。第二句以鸡犬之宁反衬出主人的闲适,进一步突出了归隐的主题。第三句进一步写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