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琏
注释: - 桃花源:即桃花源记,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所作的散文,以虚构的意境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 - 八景:指桃花源中八个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 松阴亭:位于万松岭上的亭子,四周被松树林环绕,因此得名“松阴”。 - 盛夏:夏天的高峰时期,天气炎热。 - 泠泠:形容风声清凉、悦耳,常用来形容微风或轻柔的声音。 - 老翁:年长的男子。 - 午睡:中午休息
【注释】 桃源八景: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中的八个景致。 松阴亭:位于桃源县东,因山势似虎,故名虎踞,又名松阴亭。 红莲艳艳碧莲开:形容荷花的颜色鲜艳美丽,红莲、绿莲相映成趣。 结窝何必问蓬莱:意谓荷花的果实像鸟巢一样结在莲蓬上,不必再去询问蓬莱仙岛。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桃花源时,赞美了桃花源中自然美景。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最后以“结窝何必问蓬莱”作结
【注释】 萧森:萧条冷僻。凤韶:凤凰鸣声,比喻美妙的音乐。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松阴亭景色的诗。松树成林,幽雅宁静;清风吹动松涛声声入耳,令人心旷神怡。藤萝攀附在亭边,随风摇曳,宛如一顶短帽。微风拂动,仿佛听到了凤鸣之声。诗人用“万个萧森”形容松树林立之状,“逼人清气日飘飘”则写出了松林中空气清新宜人的意境。“瘦藤短帽闲来往,立听微风奏凤韶”则是说,藤萝虽瘦而短,却能悠闲自在地来往穿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考虑。思想内容方面可关注诗中主要人物的活动;艺术手法方面可关注诗中重要词语的运用及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语言风格方面可从诗句的音韵、对仗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长大聪明幼可观。“长大”指年龄大,懂事早;“聪明”形容人的头脑机敏,理解力强;“幼可观”指小时候就能看出他的聪明与可爱。 译文
注释: 癸卯年春天,寄居在长安街的西面。写给番山(今陕西宝鸡市东)的老朋友。表达期待相见的意思。 旅馆城西路转深,春风珍重细相寻。 旅馆位于城西路,随着路途逐渐变深,我珍视这春日的相遇和重逢。 疏狂远客无名姓,流水桥边绿树阴。 我是一个疏狂的人,没有名姓,就在这流水桥旁边享受绿树带来的阴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寓居长安时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 首句“旅馆城西路转深”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长大辛勤幼可观,诗文频诵说康孙。 - “长大”可能指的是某人已经长大成人,但“辛勤”表明他们仍在为生活或事业而努力。 - “幼可观”意味着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某种才华或能力,让人感到欣赏和期待。 - “诗文频诵说康孙”可能是指某人喜欢朗诵诗歌,并且经常提到康孙(可能是某个人名或特定的人物),这显示出对康孙的敬仰和推崇。 2. 他年定笑而翁懒,五十馀三即弃官。 -
【注释】集:会聚;吉甫:指滕侍御;侵寻:经过,这里指经过二十年。故人:老朋友;何况:更怎样;白:白发;醉眠:指醉生梦死。【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集会上写给滕吉甫的。诗人与滕吉甫分别已久,这次重逢时,不禁想起过去同他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感慨万分。 一别侵寻二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一别”是说与滕吉甫分开已经二十多年了,“侵寻”是经过的意思,“二十”字用得很准确,既表明了时间的长短
【解析】 这是一首自叙诗,写诗人年迈多病、宦海失意,退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清静生活。首句“集古寄滕吉甫侍御”点明作诗缘由。“宦情文思竞阑珊”,说明自己因年老多病而仕途不顺利。“独向高斋展衾卧”,写自己退居林下,在书房中辗转不能入眠的情景。“了然尘土不相关”,表明自己虽然退隐,但心系天下,仍与世事无关。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意境深远。 【答案】 (1)宦情文思:指做官的心情和文章的构思。 译文:
【注释】 集古:指《古今集》。集,收罗。滕吉甫(jiàn jié fǔ):名吉甫,字永柔,唐朝人,曾任侍御。柴扃:柴门。螺杯:酒器。月正明:指月亮明亮如洗。皇扃:皇宫的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任上时写给滕吉甫的,抒发自己对滕吉甫的感激之情。全诗四句,首二句写诗人辞官归隐,三、四句写自己报恩无门,最后两句写自己的惭愧之情。 “抛官九载卧柴扃”,诗人自述从朝廷辞官后,隐居山林达九年之久。
【注释】 桃源八景:指唐末诗人王涣的《桃源八景》诗。松阴亭:位于湖南省桃江县境内,有一座小庙,名叫“松阴亭”。 【赏析】 此诗为《桃源八景》组诗之二。作者借描写松阴亭的景色来抒发自己对世事变迁、人世沉浮的感慨。首句写江水与松阴亭相连相依的景象,次句写松阴亭中人来人往,炊烟袅袅,十分热闹;三句写人们在这里吃饭,饱食之后忘却了世间的种种变化;末句写这里虽然人迹罕至,却无人去关注。全诗构思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