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
【注释】 戏嘲:讥嘲笑讽。周尚文:指周方平,唐人,有《纪善录》。记善:记录善事。许假邻庄:许借给邻居的田地耕种。 缊(yún)袍:用粗麻或棉线制成的袍子。唐王:唐玄宗李隆基,以瓮茧缫(sāo)茧为喻,表示自己对民间生活的了解。中洲:中土。收新谷:收取新收获的粮食。小面:指米酒。香醪:美酒。曹:指我辈、我们这些人。 【译文】 不要讥笑周郎旧时穿破旧的粗麻袍,唐玄宗曾经瓮茧缫丝忆念过亲家织造的丝绸。
【注释】 莫言天道窈难窥:莫说天道高深难以探究。 事势阽危辄可推:形势危急时可以推卸责任。 扈(hu)跸使公军土木:随天子巡幸,使您在土木工程中指挥军队。 身膏草野有谁知:身体劳累到野外无人知晓。 【赏析】 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诗人当时任左拾遗。宪宗皇帝因服丹药中毒而死,宦官们乘机作乱,唐宪宗灵驾南行,途中命李绛主持修建山陵之事。李绛为避嫌,以“事势阽危”为借口
【注释】晦翁:指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曾见叹支离:曾经见过他。支离:这里指不修边幅,形容邋遢。老死禅门自不知:在禅门中老死,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了。盖脚遮头论学业,宁忧双眼会潜窥:盖脚遮头,比喻学问浅薄;宁忧双眼会潜窥,比喻学问精深,能够洞察别人的隐秘。 译文: 晦翁曾见过他,赞叹他邋遢不堪,老死在禅门中还不知道。 他在禅门中老死,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了。 盖脚遮头地谈论学业
【注释】 拜少保于公遗像 其四:在《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明“一作‘遗像侵晨拜且观,霜毛森竦泪阑干;英雄切齿知何限,欲脔奸谀肉细餐’”。 遗像:指画像。 侵晨:清晨。侵,迫近的意思。 森竦:形容毛发挺立的样子。竦,耸立。 阑干:形容眼泪流得很多。阑,通“澜”,波涛的样子。 切齿:痛恨到极点的样子。 脔(ruán):切块或剁成小块。 奸谀(yú):用花言巧语讨好人。 【赏析】
国事当初若缀旒,南迁邪议已先投。 背城馀烬非坚土,坐见江山半壁休。 注释: 1. 国事当初若缀旒:国家政事如同悬挂的旒饰,形容国家治理混乱无章。 2. 南迁邪议已先投:南方的叛变和邪恶的议论已经先行发生。 3. 背城馀烬非坚土:指的是在战争中被敌人包围的城市,虽然还有残余的火种但是已经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了。 4. 坐见江山半壁休:只能坐着看着半边的山河被毁坏,表达出对局势的无力和悲观。 5.
【注释】 重泛:再次泛舟。府江:即浔阳江,今江西九江市南面长江。三绝:指《庐山谣》、《石钟山记》、《赤壁赋》三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戎轩:古代战车,这里借指军旅生活。破阵云:指在战斗中冲破敌军阵势。血痕:战死者的血染红河岸的花。都:通“独”。尺寸勋:指微薄的功劳。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词。上片追忆曾几何时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英勇事迹,表现了对当年抗敌英雄的怀念之情;下片追念当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喜天初徙寓三绝·其一 注释: - 阛阓:古代指市场,这里指世俗的世界。 - 捐道心:放弃或遗忘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 荷衣:荷叶做的衣物,这里象征着清新脱俗。 - 碧云岑: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境界。 - 无尘客:没有尘世杂念的行者。 - 少保:古代对太子的保护者,这里指皇帝或其近臣。 - 莫谩寻:不要轻率地寻找。 译文: 在繁华的市场中,人们往往忘记自己最初的信仰和追求
注释:衡山是荆扬地区的名胜,泰山是五岳之首。现在人们为什么都奉祀泰山呢?昭王病起后,河伯也得到了封赏。 赏析:此诗写诗人重游衡山有感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首句“荆扬镇岳本衡峰”点明衡山在荆州、扬州一带的重要地位,为下文的议论张目。第二句“何事人皆奉岱宗”,指出人们纷纷崇拜五岳之首——泰山,而忽视了其他四岳。第三句“病起昭王在今日,须知河伯亦蒙封”则是指昭王病起
注释:要想知道儒家学问与禅宗的区别,只要看看公私小大中的不同就可以了。 读了这些遗言的片段,就能理解佛教的教义。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禅宗诗。首句“欲知儒术异禅宗”,点明主旨,说明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次句“只在公私小大中”承上启下,指出儒家与禅宗的区别。第三句“读罢遗言三两段”表明了作者阅读禅宗经典的方法。最后一句“废书高卧便能通”,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这首诗以通俗的语言
【注释】 万古:永远。中原:指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这里代指汴京。徽、钦: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北宋皇帝。怀悯不生还:怀念徽宗、钦宗被金人掳去而未能回来。拊髀(fǔ bì):拍大腿。比喻因有所期望而不得实现而徒然自叹。晋宋间:晋朝和宋朝之间。晋,指东晋;宋,指南北宋之交的南宋王朝。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北宋靖康二年(1227年)被罢相后所作,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