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通
【诗词原文】 送朱大使朝京回迎父往福建任所 三载官南闽,寸心恋北阙。 玉佩朝龙颜,斑衣迎鹤发。 山青云自闲,梅黄雨初歇。 别后天一方,相思共明月。 【诗词翻译】 在南闽度过了三年,我始终怀念着京城。 带着皇帝的玉佩去朝见皇上,穿着斑衣迎接父亲。 山青天高自得自在,梅花盛开雨刚刚停歇。 分别后各自在天之涯,只有月光能传达我们的思念。 【注释】 1. 南闽:指福建。 2. 北阙:皇宫前的宫殿
【注释】 岁聿云暮:岁聿,指岁月。聿,用如“吁”字,叹息的意思。云暮,指日暮。雨雪霏霏:雨点纷纷而下,下得很密;雪花飘飘洒洒。君辞璧水将焉归:你离开了这美好的环境,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呢?片帆缥缈过龙江:一片孤舟飘泊在茫茫的江面上,像天上的彩云那样浮动不定。龙江:泛指长江。重闱倚门望:重门深户中的女子,望着远去的丈夫,久久地伫立在门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写景抒情结合紧密,情景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赏析。 第一句:滩声撼月向西风,木叶萧萧到短篷。 译:滩上的水波声把月亮都震得东倒西歪了,阵阵秋风带着枯黄的树叶,扑打着船篷。 赏析:首句写滩声,是舟行途中的景象。滩声是舟行过程中听到的声音。诗人将听觉和触觉结合在一起,用“撼”字形象地表现滩声之大。“木叶萧萧”,既点明时令为秋季,又写出了秋夜的凄清。“萧萧”二字,既写出树叶的声响,也写出了树叶飘零的情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以下是逐句的释义: 1. "报曙传鸡唱,赓歌宴鹿鸣。" —— 清晨报晓时,听到鸡啼声,宴会上歌声四起,像鹿鸣一样欢快。 2. "微臣何大幸,平步似登瀛。" —— 我是多么幸运啊,就像登上了仙界的瀛洲一样。 3. "莫既揄扬力,惟深颂祷诚。" —— 没有人能够贬低我的能力,只有我深深祈祷神灵保佑。 4. "佳辰多吉庆,洪祚永康宁。" ——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
诗句解释: 1. "凤集庭前更引雏" - 凤凰聚集在庭院的前方,并引来了小雏鸟。 2. "风翻翠尾任扶疏" - 风吹动着翠绿色羽毛的尾部,任其自然地飘散开来。 3. "有时仿佛声敲玉" - 偶尔间,仿佛可以听到如同敲打玉石的声音。 4. "静听如何却又无" - 静静地倾听却听不到声音,感觉有些遗憾。 译文: 凤凰在庭院前聚集并引来了小雏鸟 风吹动翠绿色的羽毛,任由它们自由飘散
注释: - 荆州登楼:指在荆州的楼上。 - 岘首山边:指襄阳附近的岘首山。 - 秋草生:秋天的草生长得很茂盛。 - 巴江水上:指流经襄阳附近的长江。 - 暮云横:傍晚的云雾横亘天空。 - 北堂:北方的屋子或居处,这里指襄阳城内。 - 迢递:遥远。 - 空南望:向南眺望,形容心情孤寂,没有亲人陪伴。 - 一度登临一怆情:每登临一次,就感到一种伤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注释】 为葛士延题竹:为葛士延写的竹子。葛士延:作者的朋友,字子长。 绕径长新篁(huáng):竹林环绕着小路生长。篁,竹林。 解箨抽梢个个:竹子的笋壳已经脱去,竹竿上端抽出新芽。 高士笔精归尺素:高雅之士用笔墨书写竹的诗篇。高士:高尚的人。 醉中疑是对潇湘:酒醉后好像看到了潇水和湘江的水色一样。潇湘:指潇水、湘水,即今湖南一带的河流。 【赏析】 这是一首以咏物抒怀的七绝,写友人葛士延的竹子
这首诗是黄克文先生竹溪图的题咏。诗人首先描绘了竹溪的美景,接着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期待,最后以对竹子的赞美作结。 秀色娟娟翡翠滋 - 这里的"秀色"指的是竹林中的绿色,"娟娟"则形容其美丽而柔和,"翡翠"则是指竹子的颜色,"滋"则是滋养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竹林的美丽如同翡翠一般滋养着大地。 溪边新长拂云枝 - "溪边"指的是竹林所在的河边,"新长"表示竹子刚刚生长出来
【注释】 唐比部:即唐温如,字温伯。唐温如曾于元和九年(814)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他与刘禹锡同朝为官,两人交谊甚厚。唐氏在荆州时,刘禹锡曾作《赠别》诗寄之。这首诗是作者听到唐温如即将到任荆州的消息后所作。 南来使:指从南方来的使者,即唐温如将要到达的使者。 相逢:指诗人和唐温如将有机会相见。 二月天:即春天。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注释: 几个疏篁清复清,晓来带雨叶纵横。 疏篁:稀疏的竹林。 如何幻迹银笺上,静定无声似有声。 幻迹:幻化成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朋友葛士延题画竹而作。诗人以竹喻人,借竹写其为人处世的品格。全诗以竹为象,通过“晓来带雨叶纵横”的描写,表现了竹子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的形象;通过“静定无声似有声”的描写,表现了竹子在寂静中却能发出声音的形象。整首诗意境优美,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