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类试题,必须认真阅读诗作,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和重点词语来概括。本诗首句“半轮未满缺些儿”,是描写月的形态。“后夜阴晴未得知”,写诗人对后一夜月色变化的预测。三、四句写月光已经照亮了四周,诗人就借酒浇愁,畅饮金卮。 【答案】 译文: 十五夜的月光 圆月尚未圆满,有些残缺,后夜月亮的明暗也难以预料。 月光已照遍四方大地
【注释】 十七:农历七月十五,即中秋节。月圆之夜叫十五夜。破镜:指月亮。苍空:高空。骚人:诗人。不同:各说各话,各有见地。 【赏析】 这是一首写中秋的诗。首句“一鼓初敲韵未终,好看破镜上苍空”,描写的是夜晚的月亮。第二句是说,月亮虽然已经圆满,但人们还是喜欢它那残缺的样子。后两句是说,虽然有人欣赏它的残缺之美,但诗人自己却更喜欢它圆满时的美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的含义来归纳中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准确的答案。本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逐句翻译并赏析。解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重点词和句子,然后根据这些词句来分析概括诗句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意境。 【答案】 译文:初四夜晚月亮刚升起,才听见禁鼓的第一声敲击,忽然看见新月挂在松树枝头
《初八夜月》是明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句如下: 1. 新月弯弓欲上弦: - “新月弯弓欲上弦”描述了新月形状似弯弓,似乎即将完全上弦。这里的“新月”指的是农历月初出现的新月,通常较明亮,而“欲上弦”则暗示着月亮即将完成其轨道的一周,回到与太阳相对的位置。 2. 初昏光彩到中天: - “初昏光彩到中天”描绘了黄昏时,月亮的光芒照耀到了天空的中心位置。这里的“初昏”指的是日落前后的时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分析诗句内容,最后写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 ①初十:月初九,古人以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每月初二为望日,初十是月中的第九天。②团圆:指月亮圆满,象征团聚,此处指人团圆。③清辉:明亮的月光,光辉洒满大地。④九天:天空。⑤伴我:陪侍着我。⑥举杯:举起酒杯,饮酒。⑦相对饮:面对面地喝酒。⑧三更
【注释】 敛翼:收起翅膀;阳乌:指太阳。若木林:像树一样的树林。半轮:新月的一半。中庭:庭院。 【赏析】 这首诗写在深秋季节,诗人在庭院中饮酒赏月的情景。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意。 第一联“敛翼阳乌若木林,半轮新月到天心”描写了一轮明月从云间冉冉升起,洒满了若木林,使树木的倒影映入水中,仿佛树林都变成了月亮的陪衬,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第二联“人生何问圆兼缺
注释: 天上人间月色都十分明亮,月亮正处在半满的状态。我很高兴能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欣赏到这样美丽的月光,但我担心这美好的景色不能长久持续
初二夜月 三足金乌已敛形,且看兔魄一痕生。 嫦娥不是梳妆手,终夜娥眉画不成。 赏析: 《初二夜月》是明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月亮从出现到逐渐隐去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月亮变化的观察和感慨,同时也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感。以下是对该诗更深入的分析: 1. 诗意解读: - 月亮的变化: 诗中“三足金乌已敛形”形象地描述了太阳西沉,月亮升起的过程。这里的“金乌”指的是太阳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王柏的作品。下面将逐句解释并附上关键词注释: 初六夜月 - 指农历初六那天的月亮。 烛笼西坠敛馀红,谁把新镰挂晓空 - 描述了夜晚的情景。“烛笼”可能是指悬挂的蜡烛或灯笼。“敛馀红”表示这些灯笼逐渐熄灭,余下红色的余晖。“何把新镰挂晓空”意味着是谁把新收割的谷物挂在清晨的天空上。 此际莫嫌光彩少,也堪邀客酒盈钟 - 表达了不要嫌弃月光不够明亮
初九夜月 堪叹人生奈若何,良宵遇酒且高歌。 不知娥女归何处,留住中天一只梭。 注释: 1. 初九夜月:指的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晚的月光明亮,皎洁如玉。 2. 堪叹人生奈若何:意思是感叹人生的无奈,无法改变。"若何"在这里是疑问词,表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3. 良宵遇酒且高歌:良宵意味着美好的夜晚,遇到酒便高歌,享受生活的乐趣。"且"在这里是副词,表示暂时,暂时的意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