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写友人苏金华解官东归的情怀。首联“勇学渊明赋归去,岂随巧宦效脂韦”,用渊明归田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愿做官的态度;颔联“问圃宁无三径资”,化用晋陶渊明“三径就荒”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颈联“碧落争腾雕鹗兴,秋风独忆鲙鱼肥”,以高翔的雕鹗、肥美的鲙鱼比喻朋友的才华与人品;尾联“吾皇侧席思贤德,会有徵书下赤墀”
【注释】 游下灵洞:游访灵洞。灵洞,山名。嵬(wéi),高耸。奇(qí),奇妙、神奇。水石:指水中的岩石。幽深:幽静而深远。转崎(qí),曲折。佳境:美好的境界。平爽(shǎn):平坦开阔。笑渠:嘲笑那些不知趣的人。索隐:寻找隐秘。厉裳衣:形容山势险峻。 【赏析】 这首诗写游览灵洞山的见闻感受。灵洞山山势陡峭,山石险峻,但景色却很优美。诗人对山中景物的感受是:虽然山中景色优美,但由于山路艰险
注释:东津:即东津驿,在今湖北松滋县;二族兄:指两位兄长;同游:一起游玩;高峰:即北高峰,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客居他乡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与两位兄长一同游览北高峰的情景。诗中通过对天气、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憧憬,表达了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描述了当时的季节和气候,即“客中连日雨和风”,这是诗人所处的环境,也是他心境的一种写照
注释:昆仑派南条,东走欲无极。指昆仑山南边的天台山,东边延伸至无穷尽处。 海气薄回峦,清淑转郁积。海面的雾气飘散在山峦之上,清丽而秀丽的景象渐渐聚集起来。 嵬嵬天台山,东表千万尺。巍峨的天台山,向东伸展到一亿多尺高。 其上有仙灵,其下有英特。山上有神祗和仙灵,山下有英才出众的人。 伊人天一方,从往恨未即。这个人在遥远的天方地方,我过去的时候还没有到达。 渺渺隔苍山,跂予三叹息。渺渺的隔着苍山
东津旅中同徐改之馆清溪源招之同游 见说君居幽更幽,客中相望两悠悠。 愿言携手高峰去,俯瞰苍茫尽睦州。 注释:听说你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我作为客人只能远远地眺望着你,心里感到有些寂寞。希望你能够跟我一起去登高远望,从高处俯瞰那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一直到睦州。 译文:听说君居之地更幽静,我在异地仰望两相望。希望携手同行上高峰,俯瞰苍茫尽睦州。 赏析:诗人与友人徐改之在旅途中,在清溪边相遇
诗句 多士趋京我亦东,不排阊阖不南宫。 译文 众多士子奔赴京城,我也紧随其后,没有选择其他的道路。 注释 - 都下赋归奉别: 都城之下辞别的场景。 - 天台金彦如惠子明沈新之马景昭赵寅仲: 指作者在天台结识的朋友,包括金彦如、惠子明、沈新之、马景昭和赵寅仲等。 - 并呈于晦仲时与寅仲以上诸兄初相识: 将诗歌一同呈献给晦仲,并且是在与寅仲等人初次见面之后。 - 不排阊阖不南宫:
徐山甫夜话有诗言别次韵 萧然一榻竹与兰,拥衾话别转留难。 明朝又渡湘江去,细雨斜风分外寒。 注释: 萧然一榻竹与兰,拥衾话别转留难。 萧然一榻:形容简朴清贫的床席(萧然:清寂的样子)。拥衾:抱着被子(衾:被子)。话别:告别(话:谈论)。转留难:反而难以离去(转:反而;留:留下)。 明朝又渡湘江去,细雨斜风分外寒。 明朝:明天,指第二天(明:明天)。渡湘江:渡过湘江。湘江:流经湖南的长江支流
注释:在洞房中,佳气四溢,如同椒兰一样芬芳。但要做到刑至工夫,自古以来都很难。不要让人夸耀自己的家庭背景,杨花飞舞的地方,北风寒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新娶的妻子的一首诗。首句“洞房佳气比椒兰”,用“比”字写出了新娘子的美貌与芳香。接着第二句“刑至工夫自古难”,表达了对新婚生活的期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后两句“莫使家人夸羯末,杨花飞处北风寒”,则是提醒妻子要低调行事
梅雨书怀并唁汪功父 译文: 梅雨时节我怀着愁绪,客居他乡的忧愁更甚。 为何这五月天便让人感觉秋意浓? 读书人没有俸禄养家,农民没有地种庄稼, 早春的寒风恐怕会让我白发苍苍。 注释: 1. 梅雨:一种天气现象,指连续阴雨不止的气候,通常出现在梅子成熟时,所以叫“梅雨”。梅雨时节,江南一带经常下雨,空气潮湿,人们感到闷热而不舒服。 2. 重客愁:形容客人多,使人感到烦恼。 3. 士无禄养农无地:士
注释1:都下 - 指京城。 2:天台金彦如 - 天台山人金彦如,字子明,号惠子。 3:奉贤沈新之 - 名不详,奉贤,即今天上海奉贤区。 4:马景昭 - 名不详,马景昭,字景昭,号赵寅仲。 5:晦仲时 - 晦仲时不详,应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6:王先生 - 王先生不详,可能是王先生。 7:岁寒堂 - 岁寒堂是王先生居住的地方。 8:相会 - 相见、会面。 9:上诸兄 - 上诸兄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