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蟠
【释义】 石径生光怪,指石头小路上长满了奇异的苔藓。传流玛瑙坡,传说在山坡上曾经有玛瑙矿藏。天人曾布地,天上的神祗曾经把玛瑙布在地上。此物至今多,这种宝物到现在还有很多。 【赏析】 玛瑙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它通常呈玻璃或树脂的半透明形态,质地坚硬,色泽鲜艳,光彩夺目,晶莹剔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首诗通过对玛瑙坡的描述,展现了玛瑙的珍贵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释义】:静默的水面,许久波涛散去,溪水深流涌起乱丝。悠远的山下客人,将见到水位停歇时。 【注释】:伏龙:指伏龙潭。溅:指水飞溅。静久:长久不流动。波涛散:波涛散去。溪深:山涧很深。涌乱丝:水流乱成丝状。悠悠:深远的样子。山下客:山脚下的客人。将见:将要看到。水停时:水位停止上涨的时候。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伏龙”为喻,描绘了伏龙潭在很久没有动静后,突然又恢复了生机
【赏析】 此诗为咏猿之作,写猿鸣之状,绘猿啼之声。首句写山岩,二、三句写猿。“连岩”二字点出地点在山中。“岌岌”形容青松挺拔高峻;“安知鸟翼孤”,反衬山中的猿鸣,显得特别凄凉;“寒猿三叫罢”是说猿的叫声,“便是蜀州图”,是说猿声与蜀地景色相融合,构成一幅图画。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味隽永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熙春园》。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熙春园 桃源未识恐微茫,每坐青林惯日长。 鱼鸟自同千里乐,风烟漫逐一城香。 竹围月色来深院,花引春情过短墙。 人世定知何处好,且勤诗酒惜年光。 注释: 1. 熙春园:这是诗人在熙春园中游赏时所创作的一首诗。 2. 桃源未识恐微茫,每坐青林惯日长。 - 桃源未识恐微茫:意指桃花源这个地方尚未被世人所知,给人一种神秘和遥远的感觉。 -
【解析】 “柏堂”:指柏树做成的殿堂。“零落雪霜后”,形容树木在风雪中凋零、零落的样子。“犹含千载春”,依然饱含着千年的春天气息,形容柏树虽然已经枯死,但仍然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一株化为石”,一棵柏树变成了石头,比喻事物虽经变化,仍不失其原有的本质。“谁是种时人”,是谁当初种下这棵树的人呢?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借柏树的生死来表达对前朝的怀念及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全诗构思巧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最后对每一句诗进行具体的解说,最后还要对诗歌的手法进行分析鉴赏。 本题中,第一句的意思是:易经的道理已经向南传播了。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清风今天依然很寒冷。第三句话的意思是:山人空再拜,不知道汉朝的衣冠了。 译文:
【注释】 金沙:井水中含有的沙粒。 化骨为砂:把死人的尸骨变成沙粒。比喻死亡迅速,或指人死得早。 【赏析】 “细细沙痕落,流金在井泉。”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井水的观察和感受。细细沙痕落下,仿佛是金子一样流淌在井水中。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井水的清澈透明和珍贵无比,同时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山人邀我饮,化骨共为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死的豁达理解
巢居阁 昔日巢居客,今为天上仙。 文章流海内,几杖葬山前。 注释: 巢居阁:指隐居在山中的人。 昔日:过去的时候。 今为:现在成为。 天上仙:神仙。 文章流海内:指文章流传于世。 几杖葬山前:用几枝竹子作为棺材埋葬在山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风,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首句“巢居阁”直述诗人的隐逸之志,二、三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景象和诗人的闲适心态
【注释】巾子:古琴名。晴窗几处看: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有几处地方能看到山峰。 不因风雨折,开槛满溪寒:即使遇到暴风雨也没有折断,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山中溪水寒冷的景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作者以拟人手法写山,赋予其生命感,表现了诗人对巾子峰的喜爱。首句写巾子峰在众多山峰之中,犹如出类拔萃的人物;第二句写晴天时,人们站在窗前欣赏到的景色;第三句说它虽经风雨,但依然挺立;末句写雨过天晴后
【注释】 南屏山: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因山上有南屏寺而得名。 玲珑:精巧细致。 穴(xué):洞穴。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日落时分的南屏山景色图。前两句写游人散尽,山寒树响;后两句写石上洞穴,处处生云。全诗语言质朴无华,但意境幽远清冷,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