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冲
【注释】偈颂:一种韵文形式,是佛教徒在诵经或讲经时所吟唱的颂歌。这首诗就是一首偈颂。五十一:指五言诗五十首。今日中秋节,拄杖为人切:今天正是中秋佳节,我拄着拐杖去拜见朋友,朋友为我饯行。拨开千嶂云,放出一轮月:我拨开了重重山峰上的浓密的云雾,让月亮从云中射出。光未生时荐得亲:月光尚未出现的时候,我就献上月饼给亲人。依然眼里重添屑:然而,即使如此,眼中仍然增添了一些屑末。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绝
苕帚 五蕴山头脱得身,草茆因此不同伦。 几番信手拈来用,大地从教绝点尘。 注释: 1. 五蕴山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蕴”皆空。五蕴即五阴,是佛教名词,是一切有情(一切众生)所共有的五种根本属性。 2. 草茆(máo):茅草。茅草因风吹雨打而变黄,比喻贫贱。 3. 信手拈来:随意拿来,形容随手可得,毫不费力。 4. 大地从教绝点尘:大地从此断绝了尘埃,形容彻底清除。 赏析:
注释: 1. 出山相:指隐居山林的诗人。 2. 天上星:指天空中的星星,这里用作比喻,形容诗人的眼睛明亮有神。 3. 眼中睛:指诗人的眼睛,这里也用来比喻,形容诗人的视力清晰。 4. 星无悟人之意:意思是说,星星本身并没有给人启示的意思。 5. 睛无瞩物之情:意思是说,眼睛本身也没有看东西的情感。 6. 以理而会:意思是通过理性来领悟。 7. 自诚而明:意思是从内心真诚地发出光明。 8.
【注释】 偈颂:梵语“颂”的译音,是佛教中赞颂佛陀或佛经的一种诗歌形式。五十一: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共五句,每句七个字,共三十三个字。 我:指作者自己。 此:这。 一门:一种学问或方法。 全无:完全没有。 肯路:指正确的途径。 是:动词。 汝:你。 诸人:指在座的众人。 如何:如何能。 进步:前进发展。 【赏析】 这首诗是说:我自己所研究的方法,没有一点是对的;在座的各位
注释:谁是佛?礼者是谁? 如果没有辨别清楚,看四角都塌了地。 赏析:这首诗是禅宗公案之一,用来考验学人的悟性。诗的大意是说“佛”是谁,“礼”又是谁。如果没有弄清楚,就可以看到他们四脚朝天。这里的“佛”是指佛的形象或象征,“礼”在这里指的是佛教的礼仪或者修行的方法。整首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禅宗公案的核心思想,即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才能达到真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读懂全诗,然后逐句分析其运用的表达技巧,最后总结归纳。 “野径斜连石涧傍,草根昵昵语寒螀”,意思是野径斜着与石涧相连,草根在悄悄细语,秋虫在唧唧叫唤。这里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气氛。“野径斜连”,“野径”是乡村小路,“斜”是蜿蜒曲折,表现了山野间小路的幽深曲折;“石涧”是溪流旁的石头,“傍”是靠着的意思,表现了石涧的幽静
注释 戊午: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月。 曹源和尚:即曹源大师,名不详,浙江人,为杭州灵隐寺的住持。 小师举老:小师指小师僧,即俗家弟子,举老则是指其师父,也就是曹源大师。 语录:佛学著作的另一种称谓,这里指的是曹源大师的著作。 其二:是第一首诗的第二句,“悔不当初放拍盲,烂椎一顿快平生。” 译文 悔恨当初放走瞎子,砸了木棍一通快意平生。 赏析
【注释】 佛涅槃:佛教指释迦牟尼死后火化,身体变成灰烬,称为“涅”,即涅槃。 双林:佛教谓释迦牟尼曾结庐于双林树下修行,故称。 蹉(cuó)过:错度,误度。 【赏析】 在山花烂漫、水色如蓝的春天里,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人们会感到非常高兴。而若有人要我说出这春天的美景和它给人的感觉,我却只能说:“这春天的景色美极了。”因为春天的景色如此美丽,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如果有人说这春景之美与佛的涅槃相比
注释: 无位真人,指的是无名之辈,即没有名望的人。赤骨律,赤骨律是道教中的一种法门,指修炼道家的内丹之法,以赤骨为基石,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面门出入有谁知,意指那些无名之辈虽然生活平凡,但却拥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太虚元与渠同寿,太虚元,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虚空,也就是道。渠,在这里是代词,指那些无名之辈。同寿,意味着无名之辈的生命与宇宙一样长,他们追求的是道
【注释】 水灯:即“水中灯”,一种水上的照明用具。 素秋:指深秋季节。 银缸耿耿泛中流:银光闪闪的水灯笼在流动的水流中漂浮。 自从一点光明后:自从有了一点光亮后,水灯就不断向前漂流。 逐浪随波未肯休:随着波浪的起伏,不肯停息。 【赏析】 《水灯》一诗描写了水灯在江中顺流而下的情景。前四句写水灯被风吹入江中,顺流而下,最后停在江心,没有沉没。后四句写水灯顺流而下,不肯停留,随着波浪起伏